趙麗華
(曲靖師范學院圖書館,云南 曲靖 655011)
人人都會犯錯誤,工作中常常需要批評。批評與表揚不同,雖然都是良藥,但一付甜,一付苦。人們都喜歡聽表揚的話,不喜歡聽批評之語。因為批評是講缺點,揭瘡疤,它或多或少都會使人的自尊心受到傷害。[1]工作中,需要真誠的贊美,也離不開中肯的批評。特別是領導,更有責任督促、檢查下級的工作,這就免不了要對下級進行批評。比如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信息中心、知識中心、文化中心,主要是為全校教職工和學生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的,其館員學歷參差不齊,有博士、碩士,也有初高中畢業生;素質也不盡如人意,有高有低。要管理好這個團隊,帶領這個團隊朝著健康和諧奮進的方向前進,就必須好好研究批評這門領導藝術,認真揣摩批評的奧妙,掌握批評的技巧,從而更好地發揮批評警醒人、教育人、激勵人的正面效應。
批評,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的解釋是:(1)指出優點和缺點;評論好壞。(2)專指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2]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治病救人”。
一句話能把人說笑,也能把人說跳。說明批評要講究方式方法。批評的上策是使良藥不苦口,忠言不逆耳。領導對下屬的批評宜掌握以下技巧:
批評要取得好的效果,應該根據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時需要一針見血,直截了當;有時又需要和風細雨,由淺入深;有時則需要含蓄。由于性格的差異,接受批評的方式也有區別。如:性格溫順的人,要向他慢慢講道理,啟發他自覺地認識錯誤,但態度一定要溫和。對于惰性較突出的人宜用“觸動式批評”,通過語言的強刺激來觸動他,使其醒悟。對于自尊心強,主觀見解難以改變的人,適宜“漸進式批評”。對于反應敏捷,脾氣暴躁的人,宜用“商討式批評”。對于疑心較重的人,適宜“提醒式批評”。對于性格內向,善于思考的人,適宜用“發問式批評”。[3]
對事不對人是批評要遵守的重要原則。實事求是,以理服人,對事不對人,不能無中生有,也不能無限上綱。領導可以通過批評對方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從而避免損傷被批評者的自尊。所以領導實施批評前,必須弄清下屬所犯錯誤的性質。批評前,要深入調查,打好腹稿。同時,還要用發展的眼光,分析下屬所犯錯誤的原因,杜絕全盤否定之事發生。比如一個平時工作頗有成效的下屬,偶爾出了一次事故,如果批評時片面地指責他導致的事故而忽視他從前的成績,他就會感到以前“白干了”,從而產生抗拒心理。[4]無論如何,批評不要動不動就牽涉到人,要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的批評會使對方明白為什么要被批評,需要改進什么。[5]這樣才能達到批評的目的。
有的領導事先沒有考慮清楚和打好腹稿,就隨便說些下屬不該如何如何的話,殊不知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而這往往妨礙他去接受批評。“你不想干可以到別的地方去!”這類批評語只能刺激對方,激起對方的反感。如果換用“你沒有必要灰心”這樣的話倒能使被批評者感到你對他還是尊重的。
批評他人的目的是幫助他人,所以要選準批評的最佳時間。適時批評要比及時批評更有效。比如,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嘴上就是不肯承認。對于這種死要面子,自尊心過強的人,領導大可不必非要使批評“立竿見影”,給他一些自我反省的時間,在估計他心里已經明白或有所觸動時,再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場合,實施恰當的批評,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
領導在實施批評前,要特別注意對被批評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進行科學分析和準確預測,針對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批評場合。能個別批評的盡量不公開批評,能在小范圍內批評的盡量不在大場合批評。因為,不管在什么場合進行批評,都會給被批評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尤其不要當著他熟悉的人的面批評。否則,會使對方感到“面子”受到了傷害,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影響批評的效果。
批評要恰倒好處,就是說批評要把握一個分寸,掌握一個尺度,不要使用過激的語言,最好是適度而止,“見好就收”。要注意把批評錯誤與尊重被批評者的人格相結合,把否定過失與肯定成績相結合,把明確地點明到事與模糊地留有余地相結合。
例如,有領導批評某一業務骨干錯誤時說:“你從來沒有站在集體的立場上看問題。”這句話中的“從來”,就屬于“以偏概全”夸大事實,這對批評對象來說是不公平的。批評下屬時措辭要得當,是什么地方不對就是什么地方不對,不能擴大和縮小。是認識問題,就不能說是態度問題。是方法問題,就不能扯到思想認識和個人品質上來。
當面指責別人,只會造成對方頑強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對方注意自己的錯誤,常常會受到愛戴。
因勢而異的“勢”,是指周圍的“環境勢”。善于乘勢起、借勢為、順勢成,是一種高超的批評藝術。一般來說,下屬犯了錯誤之后,會特別留意身邊的這一“環境勢”。領導要善于借助這一環境勢,對周圍群眾進行有益于增強批評效果的正面引導,在被批評者心中形成強烈的震撼效應,使其還沒有聽到批評的話,就先感到來自同事的壓力,有效縮短其自我認錯和自我反省的時間,提高批評的質量。[6]
比如,對于勞動紀律渙散的下屬,領導就應該借助這一環境勢,因勢而異地采取批評。因為,按一般情理,遲到者不管其理由如何,絕不會認為遲到是好事,雖然沒向領導說聲抱歉,但心理總是不安,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應抓住人性的共同弱點,采用溫和的語氣說:“很對不起,我不了解你有什么困難,如果能克服的話,請注意一下影響,我知道你住得遠,交通又擁擠,不過我仍然囑咐你盡量別遲到。”這樣,既批評了犯錯誤者,又提醒了未違犯紀律的群眾,一舉兩得。
批評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批評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幫助下級糾正工作中的錯誤,克服缺點。有時候,一味地批評不但不能使被批評者改正錯誤,還可能產生對立情緒。所以,要把批評和表揚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肯定其成績的基礎上,再對其做適當的批評,使其覺得這種批評是善意的。既要提倡勇于批評,又要鼓勵和表揚積極的因素。因為表揚先進,其實就是對后進的批評。把表揚和批評結合起來,就是為了提高批評的效果。
總之,批評要取得好的效果,就應該有的放矢,絕不能與別人的自尊相對抗,應該切記批評的目的是使對方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而不是去貶損他的尊嚴。
批評不應是一味的指責、挑剔別人,而是實事求是地評價他人。正確的批評可以提高下屬的工作效率和個人修養,培育出開明的組織文化,使一個組織更加團結、優秀。所以,一個優秀的領導應注意研究批評的藝術,掌握批評的技巧,巧用批評的方法,提高批評的質量,增強批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