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啟
(河北省文安縣急流口小學,河北 文安 065800)
從國內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現狀來看,隨著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近年來小學音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表現在師資隊伍不斷壯大,音樂教學設備不斷完善。然而,一些舊的觀念和做法在小學音樂教育中仍然存在。例如,在音樂課的教學中,以音樂知識的講授和學習為重點,忽視學生審美體驗和審美能力的養成。還有的教育者片面強調音樂技能的訓練,忽視音樂情感體驗,把音樂課上成枯燥無味的訓練課。這種思想觀念和做法,不是一無可取,但由于忽視審美教育這個中心,而有使音樂課教學走進死胡同的危險,從兒童的發展來看,這樣的音樂課對兒童審美情趣的提高、生活態度的培養乃至良好品德的形成,存在許多不足。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音樂的表現形式以時間上流動的音響作為物質媒介或“語言”,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情緒、情感、思維、意志。音樂是審美的重要對象,音樂的“美”是有其獨特屬性的。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托感情的藝術,它不是以說理的方式來傳播,而是通過熏陶及感染等途徑,從一個心靈到另一個心靈。另一方面,我們需要進一步理解音樂審美教育的實質,本文認為音樂審美教育的實質可以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音樂美的要素,比如旋律、節奏、音色、和聲、調式等等,是音樂審美教育的基礎。一部優美的音樂作品,往往是各要素的和諧組合才形成的。要想感知音樂的美,還應當是從對各要素的認識開始。第二,音樂中情感的發生和變化,是音樂審美教育的基本內容。音樂是表達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原始社會的人們已經創造出豐富的歌舞來表達他們的豐富情感。第三,音樂實踐是音樂審美教育的必經之途。音樂和文學不同,文學之美在于感知,在于思辨,在于升華。而音樂之美,在于體驗,在于實踐。
音樂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小學生的音樂聽覺感知能力,從而為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奠定基礎。在音樂審美教育中,通過音樂欣賞、音樂技能的訓練,視唱練耳課程及其他音樂活動的開展,可促使學生的音樂聽覺感知能力得到極大的開發和發展,能充分感知和感受音樂語言,感知和感受音樂的美。
歌唱,即歌詠之意。《書、禹典》言:“詩言志,歌詠言”,“心之憂,我歌且謠”。歌唱是歌者內心活動、情感外露借聲抒情的活動。歌唱是把歌曲的音響、思想內容傳達給聽眾的重要的活動,自然屬于創作之列。在歌唱中運用技能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其不同的處理手段、處理方法體現了歌唱者創造性的發散性思維,培養了不同的演唱個性和主動精神,是鍛煉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方法。
器樂學習與欣賞、聽力、歌唱等學習關系密切。莫塞爾說:“器樂是通過欣賞產生動機,以欣賞為目的。”器樂教學促進多種器官協調發展。器樂學習是動作技能與心智技能結合的一種學習形式。學習過程中,大腦思音,目光視譜,耳聞音響、口唱曲調,手弄樂器,是多種器官協作的活動,無疑促進了器官的協調發展,激發學習多向性、變通性的思維。
審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表現形式之一,而審美教育又是音樂教育的核心。隨著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審美教育已成為小學音樂教育的主題。但是我們同時也要明白,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在小學音樂教育實踐中,審美教育并不是在短期內就能得到很好地實現,需要師生共同努力,不斷摸索適合的模式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