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坦
(上海市楊浦區,上海 200082)
隨著信息網絡科技的普及,信息科技時代逐漸出現,新媒體技術更進一步地發展,而科技的發展給攝影帶來了更豐富的表達形態以及更有效的表現力,攝影技術在新媒體的引導下,有了質的飛躍,并且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
新媒體環境下,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相繼出現,各種APP盛行,例如: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使人們能夠頻繁地參與信息互動。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網民數量超過8億人,其中,手機上網用戶比例超過98%,達到7.88億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機具備更完善的攝影功能,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可以進行拍攝,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破傳統新聞攝影主要依靠專業攝影人士拍攝的局面,使更多的非專業攝影人士參與到拍攝中。而且,在多數突發事件中,利用手機進行拍攝更加簡便,具有專業設備無法代替的優勢,這激發了人們利用手機攝影的熱情。拍攝到的攝影素材,還可以方便快捷地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傳播,隨時可以成為新聞攝影的內容,因此,攝影的來源更趨于多樣化。
將攝影的圖片融入新聞報道中,可以讓報道更具直觀性、真實性的特點。在新媒體環境下,4G網絡使圖片傳輸的速度更快,受眾范圍更廣,各類新媒體門戶網站、客戶端等盛行,競爭也愈加激烈。要在激烈競爭的新媒體環境下脫穎而出,就要有高質量的攝影圖片和更深度化的內容,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激勵了新聞攝影從業者們去提高自身的攝影技能,尋找獨特的視角拍攝出更高質量的圖片,更注重挖掘圖片背后更多深刻的內容,做出更優質的報道,促使攝影趨于深度化。
新媒體環境下,雖然帶來一定的機遇,但也帶來新的挑戰,一些不良的風氣影響著整個攝影行業的健康發展,如新聞攝影圖片造假擴大化。由于新媒體環境下,攝影的準入門檻比較低,甚至無需具備專業的攝影技能就能拍攝圖片,互聯網的媒體競爭也愈加激烈,一些攝影的從業人員為了吸引受眾,不惜修改圖片,制造視覺沖擊的效果,加上科學技術的發展,圖片處理軟件層出不窮,造假成本低,也給攝影的虛假操作提供便利。而報道以尊重客觀事實為第一原則,這種對原圖片進行修改、拼接等方式嚴重損害新聞的客觀真實性,沖擊攝影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嚴重影響新聞攝影行業的發展。
新媒體環境下,攝影發展有圖片來源多樣化、深度化、圖片造假擴大化的趨勢,面對新的攝影發展趨勢,攝影工作者應該順應良好的發展潮流,并積極改正不良的行業風氣,努力提升工作技能。
新媒體環境下,拍攝新聞照片的門檻較低,要在攝影中脫穎而出,攝影內容就要更具深度,這就要求攝影記者提升個人新聞意識和新聞敏感度,并不斷提升攝影技能,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爭取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以便獲得第一手資料,從更專業、更深度的角度拍攝圖片。例如:學會運用對比的方式,善于抓住各人事物之間的對比關系,新與舊、真善美與假丑惡、老與少等強烈的對比,以景寓意、以物傳情,能夠抓住細節,引起觀眾的共鳴。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不一定是大畫面的震撼,吸引讀者的往往是細節,細微的表情、眼神、動作等,都能體現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深度,更具有強烈的表現力。
新媒體環境下,攝影行業出現了不良風氣,大量的假新聞不斷涌現,真假難辨,不僅損害了新聞的真實性以及媒體機構的權威性,還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甚至會造成網絡暴力等,嚴重危害網絡安全、社會安全的行為。為減少虛假新聞的產生,扭轉整個行業的不良風氣,就需要新聞攝影記者嚴格遵守新聞職業道德的要求,了解新聞真實的重要性,并堅持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原則,還要加強對新聞攝影記者的培訓,使其了解到虛假新聞對新聞行業帶來的危害,并且提高虛假新聞的違法成本,加大對報道虛假新聞的新聞記者懲處力度,凈化新聞攝影行業的環境。
充分地利用新媒體信息平臺資源,不斷拓寬新聞攝影的傳播渠道,將新聞內容進行有效傳播,向受眾呈現多樣化的信息。例如:通過一些社交軟件,如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號等,進行新聞圖片的呈現,及時向受眾推送最新的動態和新聞信息,達到專題報道的目的。在新聞攝影工作開展時,還可以對特色新聞進行跟蹤報道,比如:歷史名勝古跡、著名旅游景點等,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受眾獲得更多的新聞信息,從而達到良好的新聞傳播效果。
攝影從某些角度來說,也是新媒體的一種傳播方式,利用攝影圖片或視頻,傳播相關內容,來引起觀眾的共鳴。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攝影工作者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傳播。因為文化具有很強大的感染力,更容易地讓受眾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傳播的目的,獲取經濟效益。因此,媒體以及攝影創作者在選取或拍攝攝影作品時,越來越注重文化背景以及文化背景所帶來的視覺反應。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的發展也隨之產生了許多變化,內容來源趨于多樣化的同時,也使得新聞攝影報道的內容愈加深度化。在新的挑戰和機遇下,新聞攝影記者應當強化新聞意識,使圖片更有表現力,加強培訓,提高職業素養,積極完善新聞攝影信息傳播渠道,促進新聞攝影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