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敏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央視紀錄頻道是唯一國家級專業紀錄頻道,近年來通過國際合作制片的方式,讓中國題材受到國際關注,截止2017年9月,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啟動國際聯合攝制紀錄片項目23部,總時長超過80小時,投入資金近1億5千萬,拍攝了大量中國題材的紀錄片,在紀錄片中構建了東方美學話語,傳播了中國文化、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觀,進行了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提高了中國紀錄片的品質和國際影響力。
“不能把自己的本色去掉,別人今天要看你一定是看你的特色”[1]國際合作制片是不同國家文化和美學交流和碰撞的過程,具有多元之美共同存在的。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并沒有在異質文化的沖擊下丟失了自己,也沒有被“西方中心論”所主導。在跨文化傳播策略上,保持了自己對特有的東方美學神韻的理解,構建了東方美學話語,與單方面中方拍攝的紀錄片相比,融入了西方成熟的制作技術和國際市場,具有了更有效的跨文化能力,得到了海外觀眾的認可。
紀錄片被稱為“國家的活相冊”、“社會的晴雨表”,具有記錄現實社會、還原歷史的作用。紀錄片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發展幾乎貫穿于整個電影史,也貫穿于整個電視的發展史,它的發展不僅受到科學技術的推動,也是一個國家時代和社會的產物。費孝通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2]紀錄片題材和內容是文化和美學的選擇性呈現的過程,我們要充分堅定文化自信,審視在全球性文化中的位置,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現代性的資源轉換,發掘出具有普世價值的中國故事,展現具有東方韻味美學觀。
在中英合拍紀錄片《孔子》是一部人文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完成了歷史人物和社會現實的嫁接,實現了傳統資源的現代性轉換,影片不僅講述了孔子的生平和重要思想,更將視線放在了對現代中國人的影響,通過一個個生動感人的小故事展現了孔子“仁”、“孝”等理念在中國現代社會的傳承。來自西方視域的加入也讓這個故事會更具有國際性,影片中不乏有許多金發碧眼的學者,他們對孔子的研究成果的侃侃而談充當了一個引導人的角色,讓全球范圍內的觀眾產生了認同感:孔子的思想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跨文化傳播學的重要學者愛德華·霍爾提出中國文化高語境文化,信息的表達比較隱晦,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識才能被人理解。在美國外交官卜勵德的回憶錄中寫道:中國的政治表述經常與中國文學密切相連,許多社論都經常借用中國文學經典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三國演義》、《水滸傳》充分滲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成長教育中,如果你沒有讀過這本書恐怕就難以破解許多社論的深層內涵。所以,這些書是美國外交官訓練階段所必讀的。紀錄片創作時也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觀點,外國人往往理解不了,我們拍攝的影片也并不是拍給研究中國文化的外交官等專業人員去看的,如果只有西方的外交官、漢學家了解中國的東方美學的話,那么中國的美學就沒有真正的走向世界,因而在選擇中國故事時就需要進行選擇。
自然題材紀錄片是所有題材類型中文化折扣率最小的,特別是環境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自然題材的紀錄片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2011年由中央電視臺與外合拍的自然題材紀錄片《美麗中國》就曾在全球掀起收視熱潮,影片采取了故事化講述,用充滿人性味道的情節,探討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2016年BBC合作拍攝的《大熊貓》也是一部關注中國自然面貌和大熊貓生存狀態的自然題材紀錄片,影片運用了國際化的視聽表達,畫面精美,對大自然進行了逼真再現,讓人以美的體會,特別是大熊貓的憨厚可愛,對飼養員的依賴使影片擁有了一種濃濃的溫情,影片傳達出的對于大熊貓物種珍稀以及中國為保護大熊貓做出的努力,更在深層次上探討了人與動物、人與地球息息相關的生命關系圖譜,其中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的加入,展現了中國的哲思和意蘊。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對外塑造良好的大國形象,更好的傳播中華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來央視與外合拍紀錄片,在對外傳播方面成績愈加優異,它融匯了中外新表達,創新了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體系,增強了國際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合作傳播,中華文化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對中國而言,廣泛開展紀錄片國際合作,一定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只有我們不斷加深對國際化的理解,不斷轉變對國際市場的了解與認知,我們才可以真正做到讓更多的中國紀錄片進入國際主流市場渠道,讓紀錄片成為中國和世界有效溝通、相互了解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