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伴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節目的形式和手段不斷的豐富和變化,主持人在節目當中承擔的作用和功能越來越具體化和細致化。從香港回歸開始,我國媒體人開始逐漸懂得新聞最重要的,是當突發事件或者國際重大事件發生時的直播能力和直播水平,從那時候開始,我國媒體的直播手段從距離世界先進媒體有一大段的距離,到逐漸的縮短距離并且不斷進步。在進步的同時,需要我們培養一大批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現場報道主持人,那么主持人現場報道的能力如何提升就成了首要的問題,現階段我們有很多優秀的現場報道的主持人,白巖松和水均益都是我們熟悉的現場型主持人和記者,他們經歷的國際大小事件和成功的報道不計其數,那么從他們的報道中我們可以探析到作為新生代的節目主持人,在現場報道方面如何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使新聞無論是寬度和廣度都能讓觀眾滿意并且得到不同于其他人的新聞細節。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改變了過去那種先拍攝活動畫靣、后寫文字解說、再由播音員配音播出的老一套電視新聞制作模式,采取了無剪輯攝像,省略了編輯合成工序,與新聞事件進展作同步新聞傳播。其時間差距極微,因而新聞價值特別大。
現場報道是在新聞事件現場錄制的由廣播電視記者所作的同期報道,包括記者的口頭播報、實況紀錄、當事人及目擊者的口述等,是最能體現廣播電視新聞特點的報道形式。節目主持人就是站在觀眾身邊的記者,當重大事件發生時,新聞主持人應該站在新聞現場,以記者的身份調查、報道、評論。告訴觀眾發生了什么,怎么發生的,這件事意味著什么。它具有強烈的紀實性,現場的情景、氣氛、記者的情緒和感受一起構成強烈的現場感,從而使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強,使受眾產生一種參與感。新聞價值學說認為,新聞事件發生與新聞傳播出去之間的時間距離越小,新聞價值就越大,時效性也越強。
對于現場報道來說,分為突發現場和已知現場。首先對于突發現場來說,我們更多需要的是心理素質的準備,突發現場一般具有不可預測性,這就需要現場報道的主持人有很強大的心理素質,面對危險的情況第一步一定是讓自己沉穩,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現場的時候才能更加細微的把觀眾看不到的細節報道出來,并且找到不一樣的切入點來反映現場的情況,好的現場報道一定是以小襯大來表現出現場的情況。第二步就是敏銳的感知力,因為作為現場報道的主持人來說,很多大數據的資料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到,但是現場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的,在現場的時候如果沒有敏銳的感知力,那就只能人云亦云。沒辦法看到鏡頭背后那些包含著現場本質和反映出現場新聞價值的細節,那就失去了在第一現場的優勢和意義。對于已知的現場,我們在現場報道前就大概知道了整個現場的情況,那么對于主持人來說首先要把關于現場的資料全部收集完畢,在掌握大數據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切入點,有可能是數據對比,有可能是時間變化,對于已知的現場報道大數據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對于現場的了解,白巖松每次在大型峰會或者首腦會議開始前都會進去提前感受一下現場的布置和現場的情況,為的就是能夠早早的接觸現場,從現場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從而使報道更加豐滿和讓觀眾感受到不一樣的細節。
一個大的心臟,對于現場報道的主持人來說是成功的一半。因為現場的情況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有可能一個事件會導致新的事件甚至連鎖反應,心理素質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大型的首腦活動或者重要的國家會議的報道,更是如此。現場的情況很多主持人有可能是第一次碰到,各方面的因素都會導致緊張,因此必須要克服這種緊張的心理,才可以讓之后的報道順利的進行下去,現場環境的未知性就要求我們主持人要迅速的做出反映,敏捷思考的同時組織好語言以傳達。在穩定心態的情況下,在刺激和反刺激中,主持人會不斷的產生新的思維,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語言和思路等,這樣產生的化學反應會更加強烈。其次是對于主持人有巨大的心理負擔的東西一定要弱化,比如很繞口的開場或者自己不太熟悉的方面,心理是慢慢的調整好的。再有經驗的主持人在現場直播或者在報道的時候都會緊張,這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優秀的主持人會弱化這些有心理負擔的東西,讓自己有一個穩定的開始,在現場傳達的過程中會慢慢的調整心態,心理素質也會越來越強,最后達到平穩的狀態。最復雜的東西一定不要放在開場,要簡化自己的開場。在現場報道或者連線的時候,一定要多跟演播室的主持人交流,多傾聽。因為傾聽是讓自己緩解的最好的方式,從緊張狀態到傾聽狀態,就會松弛。
細節為王內容為王,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語言要被細節化,而不是議論話,概念化。作為第一現場的主持人,能夠觀察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一手資料,而且越談論細節跟過程就越好做,越是談論概念和結論,就基本上很難把整個報道下去。對于主持人來說,很專業的理論知識和相關的結果是我們所不擅長的,花費很多的經歷去記憶這些專屬名詞和概念,會讓我們的思想禁錮,從而無法尋找到現場的閃光點。換個角度,作為主持人我們更擅長的是觀察,通過我們的觀察和感受就可以從現場提煉出觀點,其實議論文大多數跟評論是沒有關系的,要學會去敘述。敘述最好的方式就是感受發現過程,因為在過程中我們是第一視角和第一參與者。因為準確、形象會讓受眾印象深刻,海德格爾說過,哲學語言沒辦法解釋哲學,詩能。這就說明對于一些很具有抽象性和理性的東西,作為主持人一定要換一個角度來給受眾分析。越是感性的東西就越是理性,因為沒有辦法用理性來解釋理性,我們身邊的新聞事件很多都是政治類的或者民生類的,如果作為現場的主持人太過于理性,那就變成了一個傳播的機器,體現不出來新聞的情感和溫度,因此語言要被細節化,而不是議論話概念化。
對于現場的情況一定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報道前一定不要把自己的話想得太圓滿,因為沒有一種報道是在開始前能夠總結明白的,一定要有關鍵詞。通過關鍵詞的銜接,讓我們的語言變得更加豐富,因為準確的語言是很危險的,如果在之前想的很完美那么就會限制了我們的思想,同時我們也不一定能夠有完美的把開場的東西都表達清晰。因此關鍵詞很重要,有關鍵詞,那么這些東西就會被點亮。對于關鍵詞的選擇就是長期訓練的結果,一定要在各種突發事件或者現場報道中,不斷的總結和反思。對于新聞來說,核心的內涵是不變的,在短時間內要把最準確最關鍵的內容分享給受眾,太多的套話和無關緊要的話一定要減少,一定要保持語言的表達清晰和準確。在表達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順暢的現象,因此關鍵詞會讓我們的表達更加的簡潔和流暢。如果主持人的表達磕磕絆絆,不但會影響到事件本身的報道,同時還會影響到受眾的觀看熱情。在報道中也要注意好自己的表達節奏,根據現場情況的不同,把自己的表達節奏也要進行適當的變化,語言生動形象的同時也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有助于主持人把一些很生活化的信息傳遞出去,其實也是更加生動形象的突出現場的氛圍。
節目主持人現場報道的能力提升,不僅代表著我國的電視水平發展到達了一定的階段,同時也是我們提高自身媒體影響力的機會,作為媒體更多的是如何更快更好的把新近發生的事傳遞給更多的人,讓受眾可以感受到身邊的事。那么作為現場報道的節目主持人,能力的提升也就代表著現場還原的程度,以及輿論導向的引導,我們要從心理素質、感性的細節把握和關鍵詞的總結這幾個方面不斷的總結和提升自己,從而出現更多的優秀主持人,讓我們的生活也更加豐富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