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霞
(海倫市第五中學,黑龍江 海倫 152331)
教學工作中往往會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而不能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大部分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都會圍繞應試教育開展,將考試分數作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衡量標準,這種教育模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自身發展。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語文閱讀教學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忽視了培養學生自身能力的重要性。產生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將考試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沒有注重對學生能力和其他方面能力的考量。久而久之教師和家長就形成了成績說明一切的錯誤觀念,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審美教育很難在課堂中得以開展。
長久以來教師一直秉承著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教學育人就是教授學生掌握書面上的硬性知識,能夠獨立完成習題就達到了學習目的。而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作為教育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自己的思想,將知識傳授為目的的教學方式進行革新,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如果教師自身都無法完成對傳統教學觀念的改變,那么審美教育工作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無法成功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認為課內教學是硬性教學任務,而課外活動則是可有可無的,更客觀地說是形同虛設。老師往往是拼命灌輸書本知識,結果學生面對讓人感動的場景依舊麻木不仁,寫出的作文也是千篇一律,沒有一點創新。在落后的教育觀念和落后的教育手段的影響下,這些教師的課堂教學完全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能處于完全服從和全盤接受的被動地位,根本不能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和感悟能力。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包括審美教育改革在內的各種教改活動的后腿。
人都是追求美的,如果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去追求人文歷史中的美,自然就可以勾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么他們自然就可以學好語文。換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人天生就有追求美的興趣。我們的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就要學會借助這一點,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讓學生有機會沉浸在課文的場景中。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自古以來就不斷有人將其譜曲,以詠唱的形勢來進行表演,在學習這首詞時,老師就可以搜尋優秀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播放,運用多媒體豐富的表現形式遠比單薄的課本要精彩。這樣我們的學生就自然沉浸到了蘇軾在大江之上泛舟而心有所感的場景中去。我國古代諸如此類的優秀詩詞眾多,這些是中華文明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朗誦這些文學作品非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多媒體教學手段包括錄音、投影、掛圖、幻燈、電視錄像等等。不管在教學中運用哪一種手段進行審美教育,目的都是為了加文章的形象感,創設一個美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美,體驗到美。講魯彥的散文《聽潮》時可以先播放鋼琴曲《藍色回旋曲》與《命運》的剪輯片斷,然后按課文內容先后打出“海睡圖”、“海醒圖”、“海怒圖”的幻燈片,學生全神貫注地體會音樂的內涵,仿佛置身于大海之濱,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學習愿望。以音樂來渲染氣氛,用圖畫再現情景,可使學生獲得豐富、生動的藝術感受,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中學課本中的環境描寫表現出來的形象美,更是比比皆是。文學形象的內在美不僅表現于人物形象,而且表現于自然現象。大自然中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風云雷電,經過藝術加工,同樣成為一種文學形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細細分析這些景象,對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學的教育意義。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是一篇融詩情、畫意、哲理完美統一的山水游記。作者用瞿塘峽“像一道閘門”,巫峽“像江上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西陵峽“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的形象語言,再現了三峽“雄偉而瑰麗”的景象,教師應該使學生掌握表現藝術技巧的同時,領會祖國山川的壯美,從而培養學生審美的情操,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語文課本中的教學內容,還應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組織課外閱讀。通過校內外豐富的資源,給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因此,學生的生活閱歷豐富了、閱讀水平提高了、視野也擴大了。
學生通過各類文學作品的閱讀,從中發現了人類的共性;讓學生有感情的閱讀,在復雜的情感中對文學作品中內涵的深刻感悟。從而學生可以身陷其中的進行閱讀,感受到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同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補充作品中的藝術空間。從而通過感受、閱讀、想像和體驗,把作品中所具有的精神魅力,轉化成自己的精神。所以,可以通過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來進行審美教育目標的實現。
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注重對知識的灌輸,學生獲得的知識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得以應用,對知識的了解也不夠透徹。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行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心理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的關鍵。教師需要通過特殊的手段才能將蒼白的文字變得富有畫面感,引導學生發現文學作品中的內在美,讓學生形成主動完成作品鑒賞的好習慣,這也是對原有的教學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