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童
(陸軍軍事交通學院學員七隊,天津 300161)
心理健康的表現形式無非兩種,一種是心理健康的人,一種是心理不健康的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超常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也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對于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反之,如果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并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于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于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于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所謂的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
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較短、程度較輕,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后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于敏感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有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現如今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不僅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而且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之前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入學習,以及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等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以至于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的小小挫折都能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而導致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不夠用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較差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長期心理負荷過大就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的發生。
大學生在生活中應學會自我調節,自我調節的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于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后,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如今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調整心態,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做引導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不斷地汲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去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還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當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擇業心理,還要符合社會的要求,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若具備以上素質,則心理健康不成問題,就可以飽含熱情的去拼搏。這樣以來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才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有了這些可靠的內在條件作為保障,大學生就有信心去面對新時代的各種挑戰,不斷拼搏進取,努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