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唐山市第二醫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1年全國就發生了10多起病人砍殺醫護人員的流血事件。是什么激發了如此大的仇恨?使人喪失理智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嚴重阻礙了和諧社會的發展。本文擬從社會主義和諧醫患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
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醫患雙方合法權益受到同等保護,任何超越法律法規允許范圍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社會主義法制下,醫患雙方形成了特殊的契約信賴關系,醫生單方面有獲得患者所有與治療相關的個人信息的權利,而病人為配合治療將個人信息告訴醫生,雙方之間契約相互信任。
病人找醫生看病,就形成了契約委托關系。在契約委托中,患者將自己生命健康、診治權委托給醫生,醫生對病人負有治病救人的責任。由于雙方所掌握的醫學知識程度不同,醫患雙方在契約中自然分出主次,醫生處于主動地位,而患者處于被動地位。此時就需要醫生主觀遵守醫德,履行自己的義務,全身心服務病人,不辜負患者的委托。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創造了物質基礎,為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創造了條件,決定了醫患之間的平等關系。醫生應該平等對待每一位病人,尊重病人享受應有醫療權利。病人應尊重醫生的醫療服務,密切配合診治。
他們竭盡全力為病人服務,贏得病人的信任、理解和尊重。這是中國醫患關系的主流。然而,我國醫患關系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部分不和諧等問題,主要表現在:
1.起醫療糾紛逐年增多。
據衛生部統計,2002年醫療糾紛5000多起,2004年8000多起,2006年10248起,2010年17243起,年均增長30%以上。高額醫療費用、診療差錯、服務不足是主要誘因。
2.起醫療糾紛難以處理。
大二的學生大多明白考試規律,大部分同學到考前才突擊復習,表面上看學生及格率很高,實際上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怎么樣,教師是沒法準確衡量出來的,而企業需求崗位要求的實際操作能力更是無法考核。
據調查,83.3%的醫療糾紛通過協商解決,6.2%通過行政調解解決,10.48%通過訴訟解決。在現實生活中,協商解決占絕大多數,但是這種協商解決方式缺乏公平性和參考性,醫療糾紛容易激化,處理過程繁瑣復雜。
3.醫療糾紛主要是非醫療技術糾紛。
根據中國醫師協會對醫患糾紛的調查結果,由技術原因引起的醫療糾紛僅占醫患糾紛總數的20%。80%的醫療糾紛與醫護人員態度、醫德醫風等非醫療技術質量因素密切相關。
1.政府投入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醫院已然背離了公益性。
新中國成立之初,醫療事業主要是政府投入居多,其純粹的公益性質得以保持。隨著我國建立市場型經濟,政府對醫療機構的投入逐步減少,醫院主要依靠自身營業創收來進行生存發展。這造成了醫療機構的公益性逐漸喪失,市場化越來越突出,醫療服務的價格屢創新高,病人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重,醫療機構與患者的經濟利益矛盾已經形成,成為影響醫患和諧的根本原因。
2.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操作性差。
中國醫療糾紛處理的相關法律規定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屬于行政法規,與國家法律不相抵觸,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分歧和爭議。醫療事故鑒定機構由衛生部門向醫療協會轉變,仍是一種“自我評價模型”。醫療事故中舉證責任倒置的不同理解影響醫患關系的和諧。
3.醫療保險制度不完善,患者負擔沉重。
近年來,我國醫療保險制度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但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相比,醫療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城鄉居民尚未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醫療費用昂貴問題依然突出,醫療水平不高。基本醫療保險不高。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個人支付的比例越高,對療效的期望越高。如果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則歸咎于醫院和醫務人員。
4.社會經濟轉型導致醫患沖突。
在我國社會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許多人將市場原則轉向社會生活領域,導致觀念、道德和行為的混亂和不平衡。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以各種因素為導火索,以醫患沖突的方式在醫院中極易出現這種混亂和不平衡。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人平等,醫患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兄弟般的、階級中立的、同志式的關系。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是建立正確的醫患關系的社會條件。公平、平等地為全體成員提供生存、健康、養老的基本保障,為全體成員的多元化發展提供平等的基本機會,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處理醫患關系時,必須堅持公平正義。
一方面,要堅持公平、公正的醫療資源配置。醫療資源配置首先要保證醫療衛生投入在國民總支出中所占比例合理,同時要解決城鄉合理配置的比例。目前,中國70%的人口是農民,但農村只有20%的衛生投入。80%的衛生資源集中在僅占全國人口30%的城市和大型醫院。醫療資源嚴重失衡。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和社區的資金投入,同時通過政策鼓勵醫學人才在農村和社區工作。其次,我們必須保持床位分配、手術機會和寶貴的醫療資源的公平性。醫生應普遍尊重和關注每一位病人,對貧困家庭、罕見疾病患者和其他弱勢群體應給予更真誠的醫療照顧。總之,醫療公平與平等是維護人民健康和實現社會公平的基礎。公正與平等的缺失與醫患關系良性發展之間的矛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維護醫療保險的公平和平等。目前,我國醫療保障主要分為三類: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從業人員主要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不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非就業城鎮居民主要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農村居民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要求以單位和個人的名義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求以家庭的名義參加。三種支付方式和償付比率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了事實上的不平等。目前,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待遇最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次之,居民醫療保險最低。逐步促進三大醫療保障的協調同步發展,最終實現三大保險制度的一體化,從而有效推進全民醫療保險制度的建設,使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基本醫療保險。西醫醫療保障,形成和諧的醫患關系。
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以社會主義法制作為保障。近年來,我國醫療衛生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加強,衛生管理逐步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軌道。但在醫療實踐中缺乏法律規范,操作規范為廣大衛生行政部門所發展。
一是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醫療衛生法制建設。保障公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醫療衛生法制建設的根本目標,也是我國未來衛生立法的宗旨。二是醫療費用的控制措施應上升到法律層面。目前,醫療費用的價格控制主要體現在政策層面,沒有受到法律的有效約束。比如,在處方過量、濫用高價醫療器械、高回扣藥品等方面要立法,使違法者承擔法律責任。三是制定醫療合同規定。醫患關系作為一種契約關系,應由合同法進行調整。在處理醫患糾紛的過程中,合同法是一個重要的依據。然而,醫療有其獨特的特點。醫院與病人的關系是主合同,不是買賣合同。為了明確醫院、醫生、病人和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有必要制定專門的醫療合同法律法規。
結論: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角度看,改善醫患關系,有利于改善人民的身心健康,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所以,保持醫患和諧,是新醫改形式下公立醫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建設社會注意國家、堅定跟隨黨的行動路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