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兵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義隆永中心校,內蒙古 通遼 028300)
引言: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到,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結合,并把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與生活經驗作為基礎,為學生營造生動趣味化的課堂環境。并且,因為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構建趣味化、生活化的數學課堂,進而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數學學習,使學生可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文針對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趣味化、生活化進行深入分析。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結合,并為學生營造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可以在趣味教學情景中對問題進行感受和思考以及解決。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行發現,并根據教學內容,對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現象進行捕捉,進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1]。例如,在講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把人體中有趣的比例介紹給學生,如身高和雙臂伸展開的長度比例大約是1:1,拳頭滾一周的長度和腳底板的長度比例大約是1:1等等。因此,在買襪子時,可以把襪子繞在拳頭上一周,看看自己是否適合穿;公安人員根據罪犯的腳印,就可以對罪犯的身高進行估計。通過這樣人體中的比例,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可以參與到新課教學中。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多提供給學生一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自主探索和自主發現。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興趣,并有效提升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例如,在講解完“百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對學生進行趣味性的提問:學校6年級學生進行春游,每個班級的班長舉著自己班人數的牌子:1班38人,2班40人,3班45人,4班40人,5班34人,6班42人,每輛車最多可以坐80人,請問哪兩個班級坐一輛車是最合適的?學生們通過對問題進行討論、嘗試搭配、估計,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想要使小學生有效獲得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需要指引學生在活動中進行理解與掌握,光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是很難獲得的[2]。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趣味性活動,使學生多重感官可以被調動起來,使學生可以在活動中進行學習,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例如,在講解“元角分”時,在學生了解元角分和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小售貨員的游戲,指引學生對買東西的情境進行模仿。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還可以使學生加深認識,提升學生的應用數學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多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具有實踐性的活動,進而使學生可以更加深入的認識生活和數學。經過設計和安排,使學生可以在實踐情境中,對數學問題進行發現,對生活問題進行探索,進而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意義,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生活化實踐中,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感知、體驗,有助于學生獲得感性的經驗,進而使知識內化成為理論知識[3]。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盡可能的多為學生提供一些實踐操作的機會和豐富的材料,使學生可以在對問題進行探索和對結論進行尋求過程中,感受成功和失敗。例如,在講解完“長方體和正方體表的面積”時,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對教室的長寬、門窗的長寬進行測量,并通過學習到的知識,對教室需要粉刷的面積進行測算。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消化和理解數學知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引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體驗和探索,進而對數學知識進行構建,對數學能力與態度進行發展。例如,在講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時,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利用橡皮泥,制作出來一個圓柱,并通過削切和加工,把其變成一個等高等底的圓錐,對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進行發現。然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們展示一個盛滿沙子的圓錐容器,和一個圓柱容器,把沙子導向圓柱容器中,通過反復實驗,對其中的規律進行發現。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對圓錐體積計算公式進行猜想和驗證。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構建生活化和趣味化課堂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