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福奎
(貴州省福泉市第二小學,貴州 黔南 550500)
小學數學學科是重要的基礎學科,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僅關系到學生們數學思想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與提升,更關系到其他學科的輔助學習[1]。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會給學生的整體學習生涯帶來積極良性的影響,而在小學階段這一重要習慣養成時期,教師們則更應當注重采取相應教學引導措施幫助其養成良好習慣。故而在下文中,筆者具體論述小學階段學生們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
在教師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講解之前,學生們提前對課程內容進行預習則不僅能夠提前對數學知識點有一個大致地了解,也可以促使其在具體的課堂上更具針對性的學習解惑,對于提升學習效果、培養自身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則應當積極從預習習慣上著手培養。例如,學生們在學習“倍數”的相關知識前,教師就可以針對教材中的內容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從而指導學生對倍數的含義、在乘法運算中的應用等內容進行了解。教師還可以制作相應的預習學案,引導學生根據教師所指出的內容與學習方向進行系統性的預習,如此一來,在教師的講解課堂上,學生們更容易掌握乘法計算的相關內容。
課堂有效學習習慣主要是指認真聽講、筆記記錄以及動手操作等對于掌握課堂教學內容有益的學習習慣。以筆記記錄為例,學生們在課堂上所記錄的筆記并非是千篇一律的教師板書,而是從教師的講解中所解答的自身在預習階段所不理解的知識點,因此,認真聽講,且課堂上不開小差,則是能夠做好筆記的關鍵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們所要記錄的筆記并不是單純地記錄教師說了什么,而是應當基于理解、內化基礎之上的課堂學習記錄,只有這樣,所記錄的筆記才真正地變成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而在動手操作學習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們對于不明白的知識或者過于抽象的數學內容采用動手探究的形式進行學習分析。例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立體圖形表面積與體積計算”的相關內容時,則可以鼓勵學生們在課堂上通過折紙游戲、平移、轉換、對稱變化等動手操作將抽象性地內容形象化的理解。課堂有效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學生們加深對于課程學習印象的有效手段,故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善于引導與培養。
數學課程是來自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一門綜合性課程,而學生們對于數學知識的質疑或者是對自身理解不了的內容進行提問都是強化學習效率的重要變現形式。從一定程度上說,沒有學習質疑就沒有學習進步,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們質疑提問的學習習慣,而不是一味照本宣科,導致學生思維固化,抑制其數學邏輯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同樣的,在面對學生們所提出的問題或者困惑是,教師應當積極給予回應,適當提示學生們思考的方向,又或者是故意設定錯誤的答案,讓學生們主動質疑探究[2-3]。例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三角形”的相關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們進一步區分三角形與之前所學習的正方形、長方形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設備設計相應的圖形辨識游戲,即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菱形等圖形混合起來,鼓勵學生們在這些混合的圖形中進行分類,將不同類的圖形進行區分,并說出自己的區分依據。如此一來,學生們不僅能夠類比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形之間的異同,其課堂學習積極性也會被充分調動,在此情況下,其創新能力與質疑學習能力也都得到了相應的鍛煉。
常言道,溫故而知新,課后的及時復習鞏固對于提升學生們對于數學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們進行課后復習呢,筆者認為應當告知學生在完成相應的課后習題時可以結合課堂上所記錄的筆記,并適當回憶教師在進行知識點講解時說過的內容,以此收獲良好的復習效果。教師也可以在為學生們布置課后作業時指導學生們善于挖掘作業中所考察的知識點,明確出題者的意圖。而在作業講解課上,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們進行提問,鼓勵其對知識點的學習與出題樣式進行深入的分析、探討。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學生數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們應當善于把握教學契機,指導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從而為后續的數學學習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