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英愛
(河北省順平縣高于鋪鎮李千戶學校,河北 順平 072250)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教學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的成敗。隨著小學教改的深入,作為語文教師,不得不重新審視和把握作文教學,認真研究適應當今時代、適應當今學生、適應當今語文規律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在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應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為目標,著眼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引導,通過導搜、導思、導改等活動的扎實有效開展,著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推動學生的語言習得實現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
(一)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要想讓學生寫出好文章,有充足的寫作材料廠是首要條件,不少學生感到無從下筆或言之無物,就是因為"無米"。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提高積累材料的能力和習慣。
培養觀察能力,從觀察中積累材料。生活雖然平凡,但有許多能夠引起人們感情波瀾的精彩細節,只要留心觀察,就有比較完整而有價值的材料。我讓學生自定一個觀察目標,如觀察一種小動物植物;一處景色或一次活動等,并把觀察結果寫進日記。也可寫對觀察事物的看法和感想。例如有一次校內籃球比賽我帶領學生云觀看,要求他們在"觀"的過程中進行分析、體會,所以學生寫這次比賽,不僅寫出了賽時的熱鬧場面,寫出隊員的動作、姿態,而且寫出了他們的內心精神境界。
(二)引導他們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實踐。小學生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就會寫得具體、生動。因此,我們經常帶領學生去郊游,去參加農事活動、外出參觀、社會調查訪問等,讓他們從實踐中獲得材料,認識事物,拓寬視野。
學生作文從搜集材料到寫作文猶如一條路,教師應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適當點撥,削緩寫作道路上的坡度,使學生消除作文的恐懼心理。
(一)導思路。當學生拿起筆動手寫作時,總會感覺不知從何寫起。這時教師的"導"就成了打開學生思路和"鑰匙"。如我在教學《窮人》一文時,是這樣打開學生思路物:桑挪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著回來后,他們一家的生活發生了什么變化?最后可能會出現什么結局?讓學生討論后,續寫《窮人》,這時同學們的發散思維充分調動起業了,寫出了十多種不同發展和結局的新穎文章,其中有一個學生在表達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品質時,設想了這樣的情景:漁夫在風高浪急的海面上捕魚時,看見了一艘商船正在被浪打翻,船上的人大呼救命,漁夫不顧生命危險救起來船長,船長感其精神,幫助了他一家,由此桑挪一家生活出現了轉折點,表現了"好人有好報"的純樸思想。
(二)“導”辨析。學生在作文過程中有時思維動作線路受陰,在運用文字表達時,往往只有骨架,沒有血肉;表達的條理序列混亂;表達含糊不清等。如一個學生在寫《我的同桌》時,有這樣一段:"有一次,我在教室里做數學作業,做著、做著,遇到了一道難題,我做不下去了,這時,我的同桌就耐心幫助我,最后,我把那道難題做出來了。"我發現他沒有用具體形象語言表達,我幫助他用下面的方法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了修改:我碰到了怎樣的難題?我是怎么對待難題的?當時心情怎樣?我的同桌怎樣耐心幫助我的?于是,在修改習作時,他寫出了當時的個體情境和自己的心情,把修改前后的文章一比較,真是大不相同,修改前只有骨架,修改后才有血有肉。
當學生在習作內容與提煉中心模糊時,點撥學生運用比較、聯想等最能體現寫作目的內容;當學生表達概念化時,引導學生再現事情,到運用"總-分"方法用具體形象語言表述;當學生寫作出現條理不清時,點撥其按事情發展順序或時間變化或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去寫;當學生表達語句呆板,言之無物、言之無情時,要引導其對所寫之事物傾注情感,使行文富有感情,行文生動形象。
(三)"導"改——提高整體寫作水平。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養成自己修改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用的"》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學生作文教師改"的方法,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作文修改的全過程,要學生被動接受為探索。我在教學中是這樣來"導"改的。
從習作中選出好的和差的各一篇作為修改的例文(先改好的再改差的)修改分三步進行:
1.讓學生通過讀全文,看看作文有淌有按一定順序寫,中心是否明確,內容是否健康,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
2.再讀作文,逐字逐句推敲,找出語句標點里出現的毛病,邊修改邊寫眉批。
3.按修改方法質疑。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指出文章不足之處和優點之處,提出修改意見。然后對照自己的習作,修改好自己的文章,對自己的作文再次推敲,更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自己修改完后,再要求學生互批互改,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再次對別人的意見修改成文。
通過"互改——自改"的作文教學,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和自改能力,提高了寫作水平。
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作文教學要善于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素材,打開創作源泉,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這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