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尉
(中國東海水晶博物館,江蘇 東海 222300)
對于群眾文化,一直以來,都沒有形成具有普遍認可度的定義,通常泛指在工作以外,人們自發組織或者參與的文化娛樂活動,通常因滿足人的自身精神以及娛樂價值需要而存在,現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群眾文化活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普遍,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
群眾文化又被稱之為社會文化,歷史悠久,受眾廣泛,是當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其具體內涵及其形態,人們的普遍認知還是模糊的,因而產生片面的誤解。群眾普遍認為社區組織的文藝演出或者舉辦的工農書法作品展與群眾文化混為一談,殊不知這是群眾文化的部分表現形式。總體而言,群眾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度、活動的多樣性以及內容的廣泛性與豐富性,融入到文化、科學、體育、藝術之中,是人民群眾自學、自娛的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此外,群眾文化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主要分為農村文化、軍營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以及廠礦文化五大類,其表現形式也因受眾不同而呈現多樣化。從本質上來說,群眾文化是廣大人民自我修養的形式。
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單純滿足于物質生活帶來的溫飽,更多追求精神文化需要以及心理上的滿足。群眾文化作為人類勞動和物質生活發展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娛樂功能。人們在各種文藝活動中,陶冶情操,以便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接下來的生產工作之中。群眾文化與高雅的藝術相比,更加貼近生活,滿足社會中大多數的娛樂需求。因此,群眾文娛活動成為人們工作之余放松身心、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徑。此外,人們在參與群眾文化的過程中更容易獲得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提升社會和諧度。
人類自古以來就伴隨各種各樣的儀式活動,從出生到死亡,這一系列的儀式活動都將引起一系列的群眾文化活動,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儀式感的國家,這些儀式不僅代表著一種傳統文化,更多時候象征著地區的符號,風俗。人們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增強對一個地區的認知,以便對該活動不足的地方提出相應的意見,使得在未來相類似的活動中,活動形式可以更加豐富、多樣,保留傳統的同時又不斷創新。
每一個民族都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形式,群眾文化作為最常見的文化活動,顯然已經成為各地區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和形式是該民族特色的直觀體現,是該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發展的直觀表現,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同時,當各個民族的文化符號據記載一起,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國家的特有象征符號。例如壯族的三月三唱山歌、彝族的火把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等,在現如今已經成為該民族的一種特殊符號。
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主體是群眾,其內容與形式多以貼近群眾的生活為主,因此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人們通過參與文化活動,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了解不同地區和民族亦或是不同領域的文化背景,了解其發展歷史,可以有效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
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還處于落后階段,群眾文化的發展是國家綜合水平以及綜合實力的體現,我國現如今將群眾文化建設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足以看出其價值所在。群眾文化的廣泛發展可以提升群眾的素質,在我國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效果尤為顯著,當基層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得到提升之后,我國整體人民文化素養才能得到提升,從而提高整個國家精神文明的建設水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在把經濟建設作為第一要務的同時,注重內在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如果說生活水平代表國家的經濟發展,那么國民素質則代表著國家的內在文化。群眾文化多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以便人民群眾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更容易接收,也可以更容易提高文化素質和欣賞能力,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群眾文化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文化消費水平,為文化產業尋找新的出發點。
結束語:群眾文化活動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群眾在追求物質生活享受的同時,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不同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不同,對此,我們應多方面給予支持和引導,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所需所求。同時,注重群眾文化活動的基本特征,即開展的時間、空間的選擇方面要有所側重,多選取群眾空余時間,有效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對于專業性的群眾文化機構,例如文化宮、圖書館、青少年宮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應將其利用起來,輔助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使其起“龍頭作用”。群眾文化的有效開展,有助于國家的文化建設,作為人民群眾,我們也應將自身素質的提升看做是自身發展的重中之重,積極參與社區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娛樂自身的同時,豐富自己的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