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觀文鎮回龍小學,四川 瀘州 646505)
引言:興趣是學習與進步的動力,也是提高自身知識儲備的原動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包含著許多情感與思想的交織碰撞,也有著許多感性的觸碰,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思維有著重大的影響,美術課堂不同于其他課程,是開放的課堂,教師要運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積極的引導學生走進課堂,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讓學生在美的世界中提高自身的整體素養。
在小學的教學中,學生對于美術課堂還是非常喜歡的,并且有許多的同學都有參加美術訓練班的經歷,但是在美術課堂中,有許多的同學對于美術學習提不起興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分的注重教學結果,對學生的美術作品有著具體的標準,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及自我意識的表現,針對這種狀況,本文對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作了如下的探究。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美術教師往往只是教材和一些掛圖來組織教學,這種形式雖然方便了教學且有一定的直觀感受,但是卻也有著許多的局限性,比如,教學內容中需要的作品教材和掛圖中沒有等,這樣會直接影響到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隨著社會的進步,已經有許多的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在美術課堂中,就可以運用多媒體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小學生對于先進新穎的科技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會瞬間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多媒體不僅從視覺上帶來改觀,還可以增加聽覺及其他方面的感受,讓學生對于課堂內容記憶深刻,并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美術作品的魅力,改變傳統美術的死板教學,讓美術課堂煥發新的生機[1]。
藝術都是來源于生活,美術同樣也不例外,有許多偉大的作品都是畫家通過對生活的仔細觀察,最后描繪出了曠世巨作。留意生活中的美好,是開啟學生藝術細胞的基礎,也是激發學生美術興趣的重要手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提高自身藝術素養的同時,開啟善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例如,美術教學可以創設戶外美術賞析課程,帶領學生參觀畫展,博物館,及一些與藝術相關的戶外活動,通過生活中的美術素材激發學生的美術素養。教師還可以用一種半開放的命題,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尋找生活中的美術縮影,如“春天的足跡”,“上學路上的美好”,“我家的溫情時刻”,“美麗的校園”等。這些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學生感受美術興趣的重要來源[2]。
當今社會需求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全方面的人才,在小學的教育中,教師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也要與時俱進,運用創新的教學手段,鍛煉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為學生的整體發展打好基礎。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賞析作品及個人創造的同時,加入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不同的角度感知美術的魅力,并且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勇于創造,敢于探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賞析畫作《楓葉余暉》時,首先讓學生觀察落日下楓樹林的明暗變化及楓葉的各種形態,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用樹葉來進行拼貼創作,你會用樹葉來做成什么呢?學生會仔細的思考,并爭搶著回答,有的說紅色樹葉可以做成狐貍的耳朵,有的說綠色的樹葉可以做成房屋的柵欄,黃色的葉子可以做成國王的皇冠,還有的說,集齊各種顏色的樹葉可以做成孔雀絢麗的尾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鍛煉,對于美術課堂也產生的重大的興趣。
在美術的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要激發學生對于美術課堂的興趣,就必須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交流空間,讓學生信任教師,當有困惑和疑問時可以主動找教師尋求幫助。教師也要改善課堂中權威的形象,用伙伴的關系帶領學生走進美術的課堂中,感知事務的美好。
例如在欣賞國外著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學生對于這種深度的作品無法完全的理解,學生會向教師提出各種疑問,教師要積極的解答,并將這幅畫作的背景歷史介紹給學生,并與學生交流探討,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帶領學生走入畫作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3]。
結語: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美術興趣是學生走入課堂,感知藝術魅力的基礎,美術教學要運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積極的調動學生的美術興趣,引導學生加強對生活的觀察,并用藝術的形式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用自身的形象為學生創造出和諧溫馨的學習氛圍,最終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