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堅
(貴州省普定縣定南街道中心學校,貴州 普定 562100)
(一)農村留守兒童與思想道德教育的涵義
1.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階段性問題,是由于我國城鄉發展差距大、公共服務不均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造成的。那么,什么是留守兒童呢?《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2.思想道德教育。所謂思想道德,是指一個人應有的基本品德,而思想道德教育作為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方面,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兒童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形成理想人格,關鍵是要通過道德教育而培育自覺的道德鍛煉和道德修養,把道德規范轉化為道德行為。
(二)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的現狀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對于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由于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環境,長時間的遠離父母,多由爺爺奶奶代為看管,一方面促使孩子更早的學會了獨立,能夠自己處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培養孩子具有吃苦耐勞的品質,更加懂得體諒父母;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無法照顧孩子,使得孩子產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問題,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由于對孩子心存愧疚感,多是利用金錢來彌補孩子,這就使得孩子擁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零花錢,極易養成孩子亂花錢、擺闊氣的壞習慣,直接導致孩子產生“拜金主義”的思想,且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開,其親情的缺失也極易使孩子產生自卑、蠻橫霸道、以自我為中心等思想。
農村的留守兒童多數都是與父母雙親的一方生活,或者跟爺爺、奶奶等其他親人一起生活,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因為年齡比較小,需要父母的關心與愛護,尤其是一年級的農村留守兒童,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保護。但是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生活必須外出務工,很少有時間能夠陪伴孩子們。久而久之,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以及思想品德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經過調查研究,很多的一年級農村留守兒童存在以下心理以及思想品德問題:
(一)享樂、拜金。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很少陪伴孩子們,父母親通過努力賺取更多的金錢來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而正因為如此,農村留守兒童養成了好吃懶做、浪費奢侈的壞習慣,具有享樂、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
(二)內心壓抑和孤寂。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的時間比較長,父母由于在外務工也很少有時間與孩子們溝通和交流,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再加上父母沒有很多的時間去教育和引導孩子們,孩子們的內心比較壓抑、孤獨和寂寞,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格與心理上容易產生問題。如沒有自信心、自卑、逆反和怨恨等等。
(三)厭學、棄學。很多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年齡比較小,尤其是一年級的農村留守兒童,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差,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再加上沒有父母的陪伴與指導,使得很多一年級的農村留守兒童不好好學習,貪玩、厭學,上課搞小動作,不寫作業、不認真聽課,與老師對著干,逆反心理特別強,有的農村留守兒童甚至還會放棄學業。
(四)不守規矩、無法治觀念。很多的農村留守兒童都會讓爺爺奶奶們看顧,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多受了老一輩的溺愛,使得農村留守兒童沒有得到很好的管教與約束,再加上學校也沒有更好地去引導和管束農村留守兒童們,使得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們既不遵守學校的校規校紀,還養成了打架、偷東西等不良習慣,嚴重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發揮農村中小學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般來說,農村學校教育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沒有寄宿條件,為此,學校要積極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寄宿條件。班主任可以建立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的成長狀況,定期與學生溝通,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學習狀況等,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進行跟蹤教育。學校在保證基本課程的前提下可以開展一些課外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學校的關懷和愛。
(二)加強社會組織對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關注
除了發揮學校、家庭的作用外,社會組織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社會組織要綜合整治農村中小學學校周圍環境,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學校可以開展一些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留守兒童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鍛煉留守兒童的意志力,加強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安撫他們孤單的心情,增強留守兒童的社會責任心。
(三)強化父母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責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應當義不容辭的承擔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責任,盡量陪伴孩子的成長。迫于壓力,即使外出打工,也要經常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定期與他們見面,以便充分了解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和學習情況。同時,父母也要經常與班主任進行溝通,全面及時掌握學生的情緒變化,對于他們的心理變化能夠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教育指導。
總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塊不容忽視的“絆腳石”,成為了困擾農村小學教師的一個突出問題,它需要教師、父母、監護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解決好這個棘手的問題。我們要本著對每一個孩子負責的態度,把更多的關愛和呵護給這些心靈最脆弱的孩子們,才能讓他們真正沐浴到“花季”的陽光,感受到“雨季”的滋潤,從而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