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萍
(山西省太谷縣惠安學校,山西 晉中 030800)
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當今語文教學中提的最多、最響的一個問題。那么如何將其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呢?我以為應該從以下幾個問題明確: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每節課的目標并理解其意義,知道確定的目標依據和實現的措施。這樣師生雙方就會達成共識,同心協力的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努力,否則學生就不會參與進來。只有當學生認同目標時,老師才能通過啟發、說明等手段將之轉化為學生的追求,從而實現需要上的一致,認識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鳴其次要設計好的策略,共同配合。為了實現目標,教師設計一定的教學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驟等,無論是聽說讀寫,還是參觀研討,無論是教學過程的編排,還是教學手段的謀劃,都應精心務之。但是,所有這些都必須堅持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使學生能夠接受并配合起來。這種配合越協調越默契,教學的效果越好。所以,組織策略,必須有針對性、可行性,要順應學生的實際狀況,有利于學生的活動表現。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參與的時效性。否則,教師有再好的策劃到頭來仍是紙上談兵,孤掌難鳴。
即以構建一種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新型師生關系為基礎。傳統的師道尊嚴,教師的封建家長式的權威意識,導致了大部分學生絕對的服從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舊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們教師觀念的落后,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如今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接受信息廣,老一套的封建家長式的教學早已不適應了。據此兩點,我們就要敢于且必須放下架子,勇于丟掉面子,給學生創造一種敢說、敢想、敢做的開放氛圍,學生只有在多說、多寫、多做的鍛煉中,也只有允許學生在說錯、寫錯、思錯的寬松的訓練過程中,才能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我在不多的幾年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努力創造此種情景,例如:與學生建立坦誠、平等的兄長、朋友式的師生關系,無話不談,激烈爭辯的課堂氛圍,敢于說“不”、敢于提出尖銳的問題的思維習慣等等。這樣,不但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同樣地贏得了同學們的信任、尊敬和親近,也迎合了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發揮了學生的潛在主體作用。因此,我在幾年的教學中,學生不但覺的學的輕松,而且學的愉快,學的主動,成績也名列前茅。
小學生正處在一個幼稚階段,從心理上來說,他們渴望成為一名真正的“男子漢”,因此,面對批評容易產生不高興,不想上你的課等心理。此時,他們更多的是希望聽到一些帶有鼓勵性和表揚性的語言。我在教學中正是抓住了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多方面的鼓勵他們積極思考。比如:三年級學生的初學寫作文,不知道該怎么寫,上課前我就先問“你們感覺語文學習中最難學的是什么?”學生一般會回答寫“作文”,老師一讓寫作文就頭疼,這時老我就會用希望激勵學生,“你們信不信,今天我們過了這堂課之后,人人都能寫的出好作文,你們愿不愿試一試?”于是我們先進行游戲實踐,然后師生共同完成習作,——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不僅如此,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時也都用“你真棒”“你真行”“你是我教過的學生中悟性最高的一個”等表揚性語言。即使回答錯誤,我也會告訴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會思考正確的”等激勵性語言。而且,我一再激勵學生不要把面對問題當成困難,而應看作挑戰,這樣,學生就會充滿信心的去克服它、戰勝它。
只是一味表揚也并不能完全調動學生,還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最通俗但又寶貴的教育經驗,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這一點。比如教學《蝸牛的獎杯》時,因作者表達感情非常到位,我這樣“標新立異”,老師不講,而讓我們同學們做個小書評家,發揮他們的評論水平,給主人公“評頭論足”。這樣學生興趣大大增加,然后讓學生暢所欲言,不用老師口干舌燥,學生自能領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傳達的感情。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讓學生大膽創新,積極嘗試,從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當然,我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得激趣,激活學生內心深處的“參與性”,老師還要給學生創造最佳的情境,讓學生親自去感悟、體悟。比如在教學《蠶姑娘》時,我就讓學生先自行讀詞句畫出一幅“圖”,然后再投影蠶姑娘的四次變化,讓同學們將己之圖與之比較,作進一步領會,最后再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課文的具體情景。從而達到讓學生內心有所啟發,靈魂有所震撼,情操得以凈化的目的。
由于我知識有限,教學理論與經驗都談不上豐富,以上這些淺陋的見解可能會引起方家的哂笑,不過這也是我在實踐中所得,還敬請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