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勝
(貴州省羅甸縣中等職業學校,貴州 黔南 550100)
教育一般可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形式。教育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是社會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學生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學生今后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家長文化水平相對不夠高,教育理念和方法缺乏。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不良行為和言語,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無法正確形成。有的家長對于孩子的錯誤,不僅不盡力解決,甚至主動包庇、隱瞞和撒謊,對孩子的品質造成負面影響。有的孩子照搬父母或周圍親人待人接物的模式,父母不做正確的引導或適時的告誡,導致不良后果。還有些孩子,物欲極強,而父母又只關心身體健康和物質滿足,忽視15到18歲這個年齡段應有的精神需求,因而更容易造成孩子對成人強烈的逆反心理。
(二)離異或再婚家庭相對較多,一些家長沒有直接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國經濟變革造成了家庭的急劇變化,單親家庭的日益增多說明了這個問題,單親家長必須要承擔更多的壓力,他們不僅僅要照顧子女和父輩們,同時還要努力工作來緩解經濟壓力,最終導致了孩子缺少關懷和理解的現象,家長和孩子之間疏于溝通,造成了很多的問題。因為離異,孩子交由一方撫養,另一方就認為跟自己沒有任何關系,不愿再承擔該有的責任。更有甚者,即便是自己作為直接監護人,也因為自己的婚姻狀況不夠理想,而忽視對子女應有的教育和管理。由于家長疏于管理,缺少溝通或一旦遇到事情就簡單打罵,增加了孩子違紀厭學和懶散的概率。
(三)農村家庭經濟狀況的不穩定性。20世紀90年代后,流動人口外出打工出現“家庭化”趨勢,他們將子女帶入城市上學、生活,流動人口的子女日益成為城市的新一代移民。但是打工的父母因為辛勞和工作的隨意性較大,精力無法放在子女身上。于是有意無意地放任子女,或者把教育子女的任務全推到學校、推給老師。一些隨遷子女在家庭各方面的不穩定狀態中艱難度日,焦慮緊張和缺乏安全感則是必然的。他們渴望關愛和親情,但由于家庭經濟不穩定,父母無法顧及孩子健康成長,孩子身上各種各樣的問題由此產生。
家長應擺正教育觀念。在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家長也要注意加強自身教育觀念的更新,積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現在的中職學生家長一般對自己所承擔的教育孩子責任的意識薄弱,因此學校首先要讓家長認識到教育孩子不再只是學校和社會的責任,家庭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孩子。學校要告訴家長,如果他們也放棄了自己正在就讀中等職業教育的子女的話,那么窮者越窮,差者越差,到時候自己孩子的境況只會越來越壞。況且家庭的教育不會白白付出的,“家庭教育投資越積極,則投資的邊際成本遞減,邊際收益遞增;反之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收益遞減。”所以,學校當務之急就是要讓家長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積極實施家庭教育的優越性。
中職學生的父母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在家庭教育的觀念、內容和方式上都有所欠缺,因此,學校就需要因勢利導地指導家長實施家庭教育。第一,學校指導家長在教育觀念上要杜絕宿命觀、功利主義對子女教育投資產生的負面影響。要讓家長不光對孩子進行物質投資,還需要加強對孩子的精神投資;要引導家長對子女寄以真誠的期望,能夠經常鼓勵子女,給予子女積極的動力。孩子們的能力有高有低,不能期望每個孩子都發展成最好,但要讓每個孩子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家長應當從子女的實際出發,對子女寄以真誠的期望,為子女的不斷進步創造條件。
在教育內容上,不能僅滿足于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注。中職學生面臨著即將踏入社會開始工作的特殊性。因此,家庭教育要注意對其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能力培養。在家庭中,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愿望、想法,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教育孩子要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道德感,培養孩子的專業技能。
在教育方式上,則要拋棄以往的那種家長式作風,要么訓誡、體罰,要么強制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非打則罵,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的教育方式。家長要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有尊嚴的個體,盡量做到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同時能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不以強制的方式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能采取說服教育的方式,使孩子在愉悅的情緒中,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這樣在改善了中職學生家庭教育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共同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對國家、社會和家庭有用的人才。中職學校的這些學生比普高階段的同齡人更需要得到幫助,更需要溫暖,更需要理解和肯定,因此,更需要學校和家長一起,共同承擔起教育和培養他們的責任,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