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
(山西省太谷縣惠安學校,山西 晉中 030800)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該不該創設情景,創設怎樣的情景,是用情景導入好,還是充分地運用鋪墊引入來得自然,或者就選擇直接進行教學?都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筆者認為: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計算教學中鋪墊的運用也是非常有效的。四年級上冊,在學習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筆算時,就需要進行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筆算知識的復習鋪墊;又比如學習“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時,就需要已學的口算知識及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知識。一些計算知識的探索是需要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計算教學前的復習鋪墊可以通過再現或再認等方式喚起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舊知。所以,筆者認為創設情境和復習鋪墊其實并不矛盾,并不是因為要創設情景而否定傳統而有效的復習鋪墊,課堂教學中選擇怎樣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決于學習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起點。
理解算理、掌握法則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計算法則是計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規則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機械操練也許也能掌握其計算的方法。但這種“依樣畫葫蘆”式的掌握,其遷移范圍是非常有限的,無法適應干變萬化的具體情況,更談不上靈活應用、所以,我們必須要處理好算理和算法的關系,引導學生循“理”入“法”,以“理”馭“法”,并通過智力活動促進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二年級下冊教材“兩位數乘1位數”中,教學20×3時,要讓學生明白算理:20是2個10,2個10乘3得6個10,6個10是60,所以在計算20×3時,只要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1個0,也就是20×3=60。又如教學“分數除法”時,教師必須首先明確這是在學生學會“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關鍵是根據分數的意義,把分數除法轉化為分數乘法來計算的。
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關于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變傳統計算教學中“計算方法過于單一、技能培養過于側重”的現狀。要真正落實好算法多樣化這一教學理念,首先必須消除對算法多樣化的片面理解。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將算法多樣化簡單地理解成為算法多樣化而多樣化,同時也要避免只強調算法多樣化,而不及時引導算法優化的做法。
在多樣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無序的,有些方法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這就需要進行“算法的優化”。筆者認為:我們要把優化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與感悟下自覺地進行優化,并且這種優化是每個個體的優化,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而應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來促成。還必須指出的是:“算法優化”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有時并不一定在某一節課內就能做到優化,優化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發展的過程。
課程標準對計算的內容進行了較大的調整,降低了計算教學的要求,刪去了繁難的計算題。因為這些計算是沒有價值的,在學生以后的生活中很少用到這樣復雜的計算。雖然在六年級教材中,圓柱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圓錐的體積以及利息等計算比較復雜,但這樣的計算是允許學生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
我們在教學時,首先,要激勵學生,消除浮躁心理,養成耐心細致計算的良好習慣。其次,要通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計算,避免學生急于求成,讓學生學會一定的驗算方法。第三,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口算訓練。基本的口算訓練要每天進行,每堂課都用3至5分鐘的時間進行口算練習,做到基本的口算結果能脫口而出。第四,要通過學生錯例的反饋,尋找錯誤的具體原因。第五,要熟記一些常用的計算結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方式的影響”。我們知道,計算器可以幫助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理解數學概念和法則。因此,《數學課程標準》中增加了計算器的使用,其目的是通過使用計算器讓學生從繁瑣的紙筆計算中解放出來,也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有力的幫助。新課標對計算降低了要求,計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稍復雜一點就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用計算器代替了大多數的筆算。那么是不是意味著計算器的計算方式可以代替筆算呢?當然不是的。一些復雜的計算可以使用計算器,但作為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的筆算要求是必須要達到的。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以及計算技能的形成,必須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訓練基礎上。所以,在適當范圍內的一定數量的訓練和練習是必要的。否則,對學生所學矢口識的鞏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是不利的,也會逐漸降低學生的筆算正確率,導致學生筆算能力的明顯下降,因此,計算器的使用是不可取代學生的筆算的。
計算教學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又一個值得研究的領域,我們要充分用好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好以上的幾個關系,不斷優化計算教學,通過富有挑戰性的教學,使學生的計算學習既有“深度”又保持“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