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林林
(四川省瀘州市高級中學,四川 瀘州 646000)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倡導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靈活、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使學生從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接觸和學習英語。因此,需要我們創新教學方法。
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有所改變。在采用單元劃分基礎上,設置了若干板塊,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中心話題展開聽說讀寫訓練,各部分之間教學目的明確,卻未標明順序,未分課次。這樣安排給教師更多的自由空間,教師可以擺脫每個 lesson的束縛,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不同需求安排教學計劃,大膽進行取舍和補充。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話題涉及內容廣泛新穎,貼近生活,除了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外,更具有開放性和可持續性。課程內容更豐富,結構更靈活,給予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的機會。
針對以上特點,我們以話題為中心,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內容入手,首先激發他們想用語言表達的欲望,然后給予學生表達思想所需的語言,最后逐步拓展話題的深度和廣度,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能力的訓練。本著語言學習從輸入到輸出的規律,我們根據每個單元的實際情況,突破了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取舍或調整,以達到完成不同教學任務的目的。以 Book1A中Unit3 Going Places為例,看到話題后,通讀整個單元,包括練習冊中的練習及補充材料,我們對此單元的整體設計由以下幾步驟組成:
第一,從聽力中的第一練習開始,通過機場的廣播,既做針對性的聽力練習,又導出 means of transportation(交通工具),進行詞匯教學,使學生對這部分詞匯有一個系統掌握,同時又為完成下面的任務打下語言基礎。
第二,由“假定你要出國,在機場應注意哪些問題”這個話題,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思考,并利用所學語言及生活常識解決問題,最后寫一個簡單的 Tips(小常識)。既達到練習語言的目的,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第三,在上面做了充分的熱身訓練(由聽說構成)后,導入本文主課文部分 ----Adventure Travel,并做書上相關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和知識點的講解。
第四,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eco-travel這個新穎的話題。從本單元的第一部分導入中的四幅圖入手,通過對圖中人物的行為描述,引出一個辯論題:Is tourism good or bad for a place?通過討論旅游對地方發展的利弊這個任務,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本文話題的深入思考,也自然地過渡到eco-travel這個主題,使教學進入較高的層次。
在這一單元中,我們圍繞旅游這個中心,從大家熟悉的真實情景 ----機場入手,過渡到城市旅游,再到探險旅游,最后討論生態旅游,一環扣一環,層層深化。既訓練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又強化了他們對本單元話題的理解和實際應用,也使學生對任務的完成更具整體性。
教師應積極從各種渠道搜集真實有效的教學資料,以補充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從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接觸和學習英語。
第一,對材料精心挑選,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理解。如:Unit9 Technology單元涉及科技題材,學生難以理解,興趣難以調動。我們沒有直接從教材出發,而是先挑選幾篇生動有趣、難度適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如Years of Ideas,介紹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并講述雨傘、口香糖和冰激凌是如何產生的幾段小故事,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再學習教材的內容。
第二,對材料有效利用,加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培養學生客觀地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進行Book1B的Integrating reading時,我們感到文章思路新穎,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也很深刻,但課文內容比較枯燥。我們拋開教材,讓學生直接討論電影《黑客帝國》,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機是否能夠在未來控制世界,就像電影中所表現的故事一樣。學生的熱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討論得熱火朝天。這樣就順利地把問題深化,讓學生思考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問題這個話題,并在討論的基礎上補充閱讀材料,使學生思考并理解事物的兩面性,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客觀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補充材料,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如學到Unit3GoingPlaces時,我們補充一篇閱讀材料Public Transportation(公共交通),既拓展了詞匯量,又訓練了學生閱讀中重要的一項——猜詞能力。Unit5 The Sliver Screen中補充了學生感興趣的關于奧斯卡金像獎的文章Hollywood's most desired objects----The Oscars。在此練習中訓練學生尋找主題句和總結中心思想的能力。同時,我們還根據所學內容不定期地節選一些網上及廣播中的新聞,如有關中法文化節的內容,海嘯的新聞,以及在世界艾滋病日時英文頻道中有關艾滋病的簡介和預防的知識等,從而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對材料精心挑選,有效利用,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學中,教師應把單純的學習活動,轉化為內涵更加豐富的實際應用,給學生創造實踐與應用語言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及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并感受成功,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進而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 Unit3 Going Places單元中,給學生留一個任務型的教學活動。在向學生展示一些國外的導游圖和廣告信息手冊后,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制作一份簡單的城市導游手冊。學生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去圖書館,有的向去過國外的人尋找幫助,然后匯總資料,篩選,利用計算機繪制成冊,全班展示。整個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了想像力和創造性,充分體現了團隊合作的精神。盡管水平高低不同,作品參差不齊,但他們鍛煉了如何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再如,學習Unit16 Scientist at work時,讓學生學習用英文書寫實驗報告,配以文字和插圖,以墻報的形式展出。在學習Unit15 The Necklace時,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演繹不同版本、不同風格的《項鏈》,甚至排演其他劇目。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由于語言學習不再是教學的唯一目的,教師不再空洞地說教,學生不再死記硬背,教學活動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所涉及的內容遠遠超出了課本所涵蓋的內容,他們對知識的獲取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英語學習已經超越了單純語言學習的范圍,單純、機械的語言教學得到有效改善。
總之,只要我們遵循教學過程的特點與規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夠搞好高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