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輝
(新疆石河子121團第一小學,新疆 石河子 832066)
長期以來,小學生的作文能力普遍偏低,學生一提些作文,就犯難,教師每次在布置寫作文之時,都要費盡心機進行許多開導,道理不少講,學生面對稿紙還是直皺眉頭,無從下筆。究其原因:一是腹中空空,沒什么可寫。二是即便有材料可寫,又不知該怎么寫,因此,解決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就是解決學生作文難得問題。作文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帶著興趣去創造、去提煉,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學會觀察、積累、思考、表達綜合能力,最后走向成功。下面談幾點做法:
興趣是人們對于某種事物或某項活動的一種強烈傾向和喜好情趣,是激發情感的誘發劑,是主動學習的內驅動力。教師要竭盡全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作文中具有不間斷的沖動性,讓學生在作文中快樂的行走。一般可分三步走的方法:1、寫少,不求字數,不限內容,只要動筆寫,喜歡寫什么就寫什么,能寫什么就寫什么,能寫多少就寫多少。2、寫多,至少每周一次,不定文體,學生聽到什么、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寫什么。3、鼓勵,一千句批評比不上一句表揚,學生的每次作文,肯定有亮點,教師要抓住這些亮點大膽鼓勵,亮點多的文章教師要及時進行潤色加工,并將其推薦到報刊雜志,激發學生的成就感。事實證明,成功地欣慰會在學生的心理形成一股強大的內驅力,會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如果缺少良好的寫作氛圍,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就不會提高,寫作興趣肯定不會很濃,這樣會給作文教學帶來極大的不利,甚至會造成教學上的浪費。反之,寫作氛圍營造的好,學生寫作激情高,作文教學工作主動,教學效果勢必會提高。
那么,怎樣才能營造出濃郁的寫作氛圍呢?過去的做法中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只是在更多的時候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而被棄之不用。比如:舉辦各種類型的作文比賽,提倡和鼓勵課外閱讀,創辦班級作文報,進行名家作品討論,向國內作文報刊投稿,舉辦作品朗誦會等。實踐證明,這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師應該發揚光大,同時,要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諸如在作文教學活動中穿插一些趣味性活動,適時講述一些作家趣事等。另外,教師自身的文學修養及時對寫作課的關注程度也會影響學生的寫作興趣。
目前,課堂作文教學方法陳舊、單一的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其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受應試教育束縛,作文教學明顯帶有急功近利色彩,猜作文、背作文的現象比較嚴重。二是教與學相分離的現象較普遍,雖然寫作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在教學活動中實際上處于“退居二線”的狀態。三是教師的作文課改意識淡薄,普遍存在消極、被動心理。因此,必須把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列為語文課改的重要內容,創造性地、大膽地探索和應用新的教學方法,積極開拓作文教學新途徑,使作文教學盡快形成嶄新的格局。比如,可以采取學生相互評點和修改,分組合寫,教師范寫,現場口頭作文,也可以針對某個寫作知識要點進行專題訓練。同時要靈活應用改寫、敘寫、縮寫、擴寫、仿寫等訓練方式,只要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文綜合素質,作文教學方法應多多亦善、不拘一格。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不少學生寫文章找不到素材,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生活閱歷淺,活動范圍窄,家到學校,兩點一線,周而復始。可以安排學生在周末時,去做自然觀賞,去進行社會采訪,在自然觀賞中,學生發現的許多自然奇趣,如蛇與鳥的搏斗——抗衡到底,螞蟻爬墻壁——不改方向,蜜蜂戰黃蜂——團結一心等故事被寫進了文中。社會采訪方面,社會及“暗訪”方面,發現了土地荒蕪,屠夫如何用管注水進豬肉,小商販如何在秤桿上耍手法等等。這些觀察讓學生獲得了大量的生活信息,作了生活的有心人,大大地避免了寫作時“滿腦空空”的窘境。
寫文章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調動過程,調動思維,調動材料,如果可供調動的東西多,文章就會充實,言之有物。那么調動之物從何而來?就是積累。積累的渠道很多,報刊雜志,名篇佳句,優秀作文,歷史知識,名人軼事,經驗教訓,網上資料等,摘抄和活用其中的佳句,積累多了,心中有“丘壑”,寫作的時候,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修改作文,是寫作的重要一環,也是提升學生作文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太重視這一環節,寫完文章交給老師,認為修改是老師的事,教學中首先應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這個問題,指導修改對于提升作文質量的重要性。可結合王安石、賈島、魯迅等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來強調,對懂得“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的價值,鼓勵學生自己修改,同桌或前后桌互改,并適時鼓勵修改的好的學生,文章非天成,妙手靠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