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勝軍
(羅甸縣茂井中學,貴州 黔南 550100)
初中生物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驗能力的重要學科,幫助學生建立基礎的生物理論,對于學生以后的生物學習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受傳統教學思想大影響,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學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主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等。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還會阻礙學生基本技能的養成。為了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教學現狀,在生物教學中引入互動式教學。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轉變教師的角色,使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
互動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在課堂上教師要采取有效策略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來促進學生獨立思考。也就是說,教師要以教材作為基礎來啟發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意見和看法。同時也要組織學生在班級內進行小組和集體討論,通過激烈的討論來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通常情況下,這種方法一般包含六個環節: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搜集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交流表達。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自主探究學習來獲取生物知識,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精神。
建構主義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識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被“革命”,隨之出現新的假設。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要涉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包括正規學習前的非正規學習和科學概念學習前的日常概念,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或信息。所以建構主義者重視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合作學習、交互式教學在建構主義的教學中被廣為采用。這些觀點都為當前教學改革向探究教學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果想要使互動式教學方法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為此教師一方面要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貼近生活實際,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把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引入課堂教學中,在教學時能夠把生物知識與生活實際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能夠在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事務直接發現問題的本質。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或者親自動手實驗來了解生物的各種特點,通過手腦并用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在實驗室中產生的實驗現象能夠給學生留下更深的印象。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寫實驗報告和結論,將課堂教學的收獲加以固化。從而保證教學效率達到最好。
要實現互動式教學的效果就需要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而教材創新是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有效途徑。這是因為傳統的生物教材知識點過于密集,學生很難發現可以討論的話題,導致課堂上學生的討論不積極。創新教材是指將教材中的內容與當前的社會實際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學生在討論時能夠迅速與生活實際建立聯系,使學生能夠運用生物知識來解釋生活環境中的一些現象。隨著時間的發展,生物教材內容必然會與生活實際產生鴻溝,此時就需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不斷創新,在編寫教材內容時既要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又要結合社會實際的發展,及時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調整,從而保證教材內容能夠與時俱進。
在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要定期引導學生強化對教學效果的反思,這是發揮互動式教學最佳效果的必由之路。為此教師在課程結束以后。需要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效,認真評估學生所獲的發展和教師自己的價值感受。這樣就能夠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以及情感態度進行分析。同時也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教學前后的思想變化,通過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為提高互動式教學效果提供參考。最后,教師還要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行為是否產生了預期的變化,這些都是互動式教學工作中反思的重點內容。
生物這門課程對初中生而言是較為復雜的,很多學生對此教材內容琢磨不透,學習成績得不到提高。所以老師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輕松掌握課本中的知識點。生物是一門以發現、觀察、總結、實驗為主的一門學科,要探索生物世界中的現象、發現大自然的神奇、了解生命奧妙、總結生物多樣性結果。老師就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以往的傳統教學課堂中,一堂課45分鐘都是老師在課堂滔滔不絕的講解自己整理好的課件,以完成自己制定的課時計劃為目標,自身成為課堂主體,學生被動學習,在課堂中,學生只能按照老師的思路去學習、去思考。沒有動手操作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依賴于老師,在課堂中似乎聽懂了老師講解的知識點,但是面對試卷依然很迷茫。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能力,老師必須要走下講臺,走出課堂,與學生產生零距離接觸,跟學生多產生交流,讓學生變為課堂主體,無論是在課堂還是課外,老師要鼓勵學生多探索大自然中的神奇現象,為實驗教學奠定更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青蛙生長過程這一章節時,老師就可以在教室外開展這趟課程,引領學生在大自然中觀察蝌蚪與青蛙的外部形態,來分析他們的成長過程,要清楚明白青蛙是由“受精卵-蝌蚪-幼年青蛙-成年青蛙”逐漸發育而來,讓學生融入大自然,了解青蛙在自然中是如何捕食食物的,進而使學生明白了青蛙的整個生活習性,如此,學生不僅對生物這門課程充滿好奇心,對探索生物世界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學習成績將不斷提高。
總之,羅馬非一日建成,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互動式教學的開展也非一日之功,它不僅需要教師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增加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程度。而且還需要生物教材內容與時俱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教材的內容與社會的發展有著顯著的聯系,甚至在教學活動結束以后,教師要對教學活動進行深入反思,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為提高生物教學的質量提供更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