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
(貴州省黔西南州義龍新區頂效鎮鐵路小學,貴州 黔西南 562409)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將數學與民族文化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民族文化以德育人的獨特而強大的功能,引導學生在感受、感悟我國豐富的民族數學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培養數學文化素養、數學學習心理品質素養、開發智能,同時產生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熱愛之情,找到民族文化與時代脈搏的契合點,促進其主動地傳承、保護和發展本民族文化。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要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數學史是數學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以數學教材體系為主線。在普通數學教學中,及時引入一些數學史知識,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數學史料,將這些內容與數學課堂教學緊密聯系起來,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教師在數學教育中要抓住思想和知識點的有機結合,將知識中包含的數學思想以及教學目標更進一步體現出來。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加減法口訣”的教學中將數學思想歸納并且滲透出來;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分類與整理”中將分類整理的思想進一步體現出來。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背后,思想一般可以更好的體現出來,并且在學生解決問題和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滲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提出并且發現問題,進一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在歸納、分析以及觀察的過程中,將知識中蘊含的傳統思想進一步挖掘出來。
這一時代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對小學德育素養培養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學好文化知識課程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在日益發展的時代,需要他們擁有更高的道德修養和知識素養。通過數學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如《九章算術》等,讓他們學習古人的艱苦匠人精神,耳熏目染地受傳統文化影響。
每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對自己的國家都有著非凡且重要的意義,它是一個國家的精神財富,也包含著一個國家的形成及悠久的發展歷史。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民族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政府的法律保護和群眾的自發保護,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越來越重視。把民族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結合起來,把民族文化融入國家的最新力量,使他們從小接受五千年優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把他們作為民族文化的接班人,培養他們成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肩負起民族文化的艱巨歷史責任具有歷史意義。
課堂上,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學數學,最重要的是理解記憶,不能對定義進行死記硬背”,但是絕大部分的數學定義都是枯燥乏味的。身為教師,應該要結合新課改理念,將民族文化融于數學名詞的釋義當中,用過具體的數學知識點的歷史來由和發展史,用一個具體的故事來加深學生對這一名詞或定義的記憶,提升學生自學的興趣。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將其與顯示生活相結合,老師可以向學生們講解古時候的五代十國時期,那個時代的人們用的什么貨幣進行流通,若是換算成我們現在使用的人民幣又該是怎樣的一種換算,以上內容就是教師將課堂上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民族文化相結合,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傳授的典型。此外,在教材的編寫中,也可以適當、簡要地增加數學故事等數學文化,具體形式為:將數學故事板塊添加在每一各數學知識點的單元后面,小學生會更容易接受將知識點以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可以加深他們對這些數學知識的印象;或者在數學教材最后添加“數字游戲”,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深入理解的興趣,簡化了學生對數學系統概念的理解,而且還充分發展了學生的拓展思維,提高了數學的教學質量。
由于大多數小學生的數學知識來源于學校和課堂,教室可以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中滲透數學民族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教師通過布置課前預習傳統數學知識點故事的任務,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或咨詢家長,自主探索和理解數學文化,然后以課堂講課的形式向全班學生講述生動的故事,評比最美麗的故事,進行相關獎勵等;課后復習可以游戲或是小品模式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復習,代替或減少繁重的課后作業,以完成數學知識的教學任務,豐富我國目前統一、單調的數學教學課堂,真正實現新課改對當代小學生德育素養的培養需求。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自身的學習質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興趣給學生帶來的數學學習的關注度。只有小學生真正對數學產生興趣的時候,他們才能全心全意的學習數學。而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區之一就是民族文虎,如在民間一直流傳的,讀起來郎朗上口冊數學順口溜,若是將這些有趣又有數學文化的民間俗語整理并進行讀物編寫,作為小學生的課外讀物,肯定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的。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偉大國家。我們為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這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認識民族文化,是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地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讓學生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和創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