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陜西理工大學,陜西 漢中 723000)
前言:審美就是人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對事物的鑒賞活動,人們往往被美的事物吸引,情不自禁的進行品位,從美學基礎上開展情感的分析和判斷。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情感,是新時代下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有利于創建完美的人格,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梁啟超先生曾說:堅信“美”是人類生活中組成要素的最重要部分,如果在人的生活中,將美的因素去掉,就會活的不自在,甚至活不成。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但是實際教學中,教師卻進入一個誤區,即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利用學生對其掌握程度進行評價,忽視了語文文章中趣味性的挖掘,不能探索文章中美的因素。因此,學生很難發現文章中的美,只是單純按照高考要求進行學習[1]。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課堂中、文章中可以發現美、體會美,建立良好審美意識。因此,教師要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審美觀念的培養,增強學生審美情趣,令其養成良好的性格,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中健康成長,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激發其創新意識和探索熱情,進而提升語文教學水平。
有效的誦讀可以喚醒學生對美的意識,這是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起點,語文教學中誦讀占主要位置,如果缺少此環節,對學生審美情感培養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誦讀訓練。傳統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閱讀理解教學中,誦讀時間逐漸縮短。更是隨著年級的升高,而減少誦讀時間。即使如此,誦讀仍是不能忽視的環節。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可適當延長課堂中誦讀的時間,精心創建誦讀情境。例如,《登高》教學中,利用語言設計誦讀氛圍:“同學們將自己當做杜甫,在誦讀中帶有作者的情感,如“風急”兩字建立凄涼的感情,朗誦時牙齒間產生顫抖;“天高”兩字則使用跟高的調子并帶拖腔,給人遼遠的感覺,將自己襯托的更加渺小”等等,此類誦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其中經典的形象,比單一分析文字效果要好的多。
詩歌文體更需要誦讀,只有如此才能感受作者文體特點,并通過古詩詞的意象,掌握詩人靈魂深處的想法;散文文體也不能離開誦讀,在悠長的朗誦中,可真正感受作者對情境的感悟,如郁達夫對故都秋景的感嘆,或者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對風景的喜愛;戲劇和小說文體中,可以在誦讀前先揣摩角色的心理,思考其中人物的個性,然后在誦讀中站在人物的角度。另外,還有非文學類的作品,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其中詞語的邏輯性和嚴謹性,從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寫作是高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順利寫作的一種教學活動。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是教師通過寫作指導的主要環節,可充分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在感悟中獲得對美的情感,在生活中積累美的感受。因此,教師要精心設置寫作課堂,利用其不斷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將寫作與生活、做人完美融合,在生活和作文中建立良好的審美情感,最終體現審美價值。教師可以在上述誦讀中,指導學生寫作。據調查發現,現在高中生對文章的創作有一定消極性,受學習觀念影響,放在寫作上的精力比較少,在寫作課中經常出現無東西可寫、不知如何表達等問題,這是大多數學生面臨的困境,總的來說,就是學生缺少觀察的眼睛,審美意識較弱,寫作素材匱乏。教師即可在誦讀的過程中,及時引導學生,將寫作技巧融入其中,學生在誦讀中無形提升寫作能力。例如,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涉及題材也很多,如果教師在講解文章的時候,就幫助學生整理歸類,成為其寫作素材,借鑒文章構思布局。并在文章授課結束后,學生對文章進行仿寫或者續寫,如果每篇文章都進行此類創作,孰能生巧,學生在遷移和引用修辭手法之后,提升寫作能力,在寫作中體現作品的美,將美充分展示出來。借此,學生的寫作中的美才能源源不斷展示出來,創作出有美感的作品。
在寫作中培養學生審美情感,不但是能力的提升,還能讓學生愛上寫作,主動創作,在強烈的欲望和動機下,產生寫作動力,這一過程是和教師要求寫作完全不同,是學生真實情感的表達[2]。在此狀態下創作出來的作品,充滿真情實感,寫作水平會快速提升,最終建立寫作教學和學生審美情感培養的統一。
結論: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不但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其認知美、理解美和欣賞美的能力,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在整個審美教育中,充分融入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讓學生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在學習知識同時,有良好審美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