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欣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4086)
引言: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至今,“工匠精神”成為了一個高頻詞,這個詞這么風行,應該是契合了當下的社會需求。工匠精神是工業、企業貫徹發展新理念、崇尚勞動新風尚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精神的具體實踐。高職思政教育作為弘揚與培育中國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主要陣地,挖掘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價值,尋找融入的有效策略,使高職思政教育緊跟時代潮流,傳承工匠精神,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從大量“匠心青年”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工匠精神大致可以概括為愛崗敬業、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守正創新四個方面。愛崗敬業是工匠精神的力量來源,從業者要有高度的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堅定的職業信念,才能克服浮躁的功利之心,敬業樂業。堅持不懈是工匠精神的動人之處,從業者愿意為那份職業奉獻出畢生的才學,在浮華中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值得稱贊的地方,具備工匠精神的人,用嚴謹的工作態度完成每一道工序,有著專心專注的魯班精神。守正創新彰顯了工匠精神的時代氣息,大國工匠們正是有了勤于攻關、勇于創新的金剛鉆精神,才完成了一件件國之重器,這樣的工匠精神緊追時代發展的步伐。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工匠精神應是全社會呼吁的時代精神。中央強調以高質量繪就經濟發展新時代的美好藍圖,培養和弘揚從業人員的工匠精神正是經濟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持續健康”發展理念轉變的迫切需要。發揚工匠精神是傳播社會的正能量,凈化了職場風氣,能有效提高整個社會職業素養。就個人來說,傳承工匠精神能讓就業者潛心從業,熱愛自己的職業,認真完成工作;對企業來說,倡導工匠精神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品質需求,有利于企業參與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為社會的各行各業提供專業性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更有學習工匠精神的必要,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會學生做人做事追求細節,提高質量,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科技迅猛發展,信息傳播的便捷,現在的“00”后受到各種思想觀念的沖擊,不少學生萌生了“功利性價值觀”,他們認為理想信念、艱苦奮斗已經過時了,以金錢、地位衡量職業的幸福感,而不是從提高自身素質來考慮就業。還有一些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因為興趣所致,被動學習,直接影響將來的就業。還有的學生覺得高職學習就是學習一技之長,將來好謀生,全力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職業人,過分強調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忽視職業道德的修煉。工匠精神的培養恰恰能把這些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匠者”,讓他們既有“匠術”,又有“匠心”,克服學生的功利心,激勵學生全面發展,能更好的立足于社會的同時,還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和肯定。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座談會上做了重要講話,表達了對思政教育的殷切期望。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意識形態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否認的。但是在現實教學中,思政課給學生的感覺總是很“高大上”、“假大空”,要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就必須把思政課上得更接地氣,更貼近學生生活,引起學生的共鳴。工匠精神是目前意識形態的主流價值觀,也與高職思政教育的價值觀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就業者正確的職業觀。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課,把工匠的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品質融入到教學內容中,更容易吸引想在將來職業中出彩的高職學生回歸課堂,增加思政課的魅力,讓學生意識到上思政課是非常必要的。
教師可結合各專業學生的專業特性優化教學內容,挖據工匠精神的具體內容、時代價值、典型案例融入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之中。如: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人生觀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等,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培養奉獻精神,塑造誠信、敬業的職業品質,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堅守法律底線;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認識到工匠精神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年中的發展意義,認識到工匠精神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需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形勢與政策》課,進一步分析國際形勢,明確大國重器、大國工匠精神是國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保障。通過優化三門課程內容,明確工匠精神對當下高職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職業方向。
打破思政課固有教學模式,還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探索。運用歷史教學法,結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內容,理清中國工匠精神的過去與現在,可以設置學生討論“歷史的工匠精神與今天的工匠精神的區別、聯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運用專題教學法,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內容,設置“工匠精神與職業理想”、“工匠精神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專題,進行主題演講或者主題辯論,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潛移默化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運用案例教學法,把兼顧工匠精神的案例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如細數2017年去世的我國的12名科學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關于12位科學家的資料、在課堂上分享科學家的經歷、探討科學家的偉大之處,最終達成了科學家具有做事專注、頑強抗爭、胸懷博大、不懈追求等人格魅力和優秀素養的共識;運用微課教學方式,結合教材,讓學生把與工匠精神有關的案例制作成微視頻,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大國工匠精神,內化為自己的行動。
高深的理論總需要實踐的檢驗才有可能成為真理。學生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將來的實踐做準備。目前就很有必要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達到真正的知行統一。思政教師可以力求學校人財物的支持,把知名企業家、社會勞模、校內優秀工作者、優秀大學畢業生請進課堂,也或者讓學生走進生產一線參觀拜訪優秀員工,一線的工作者最能體現工匠精神的內涵,讓職業素養貫穿于思政實踐課的始終,讓知識教育與素質培養有機結合。讓學生把一線工作者良好的職業操守融入到學習生涯中。
高職思政教師一直呆在思政教育的前沿,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傳播者,但是因為知識內容的枯燥,很多教師出現了職業倦怠的現象,要改變這種現象,除了政府提高思政老師的地位和待遇,讓思政老師獲得社會認同感,激勵思政老師有更多的職業熱情;還需要我們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緊跟時代的步伐,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把自身打造成為既有“匠術”、又有“匠心”的工匠,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為了使教學更加精準化,思政教師也可以走入生產一線、走近企業工作者,了解他們工作狀態、生活狀態、思想狀態,全面深入的研究工匠精神實現教育目的。
目前嚴峻的國際形勢下,我們的國家急需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國人才,高職院校作為培植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更需要認識到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人對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高職思政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思政課的理論優勢和育人主渠道作用,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