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霞
(濱州日報社,山東 濱州 256603)
有價值的新聞主題應能推動事物發展,這需要對背景了解再了解,采訪深入再深入
如果一篇稿件,能起到推動事物發展的作用,它,無疑是有價值的!當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時,具體到本地,現實情境如何,又該如何推進工作?記者通過深入的采訪,完全可以給有關部門提供政策參考。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鼓勵有條件的農戶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
筆者想到,在濱州,城鎮化、工業化建設步伐的推進,為大批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等提供了可能,由此也產生了大批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逐漸實現集中規模經營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此外,一批富有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項目蓬勃興起,有效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他們的生產經營情況是怎樣的?在推動農業發展過程中有著怎樣的優勢、困難及對未來的期許?筆者來到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程度相對較高,土地流轉工作走在前列的濱州市鄒平縣,進行實地采訪,并寫成《濱州,今后誰來種地,地怎么種》一文。
幾天后召開的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濱州市長在講話中原文引用筆者稿件提出,“許多種養大戶反映,各類農業扶持政策堅定了種植養殖的信心,但更期盼著‘遇到大的自然災害,政府能多幫一把’?!倍槍@一需求,市領導也明確提出研究好農業保險政策,擴大農業保險品種范圍等。
之所以一篇稿件能引起較大反響。首先得益于采訪前對背景的廣泛深入了解。采訪之前,筆者上網瀏覽了幾百頁的信息,了解農業整體趨勢,當前農業種植的基本形態,細讀“一號文件”及相關的專家解讀等等。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提前介入,對相關背景、趨勢進行了解,有助于對稿件的整體把握。
采訪的過程更不能掉以輕心,針對這一題材,筆者采訪長達十幾個小時,面對面對話人物十余個,這其中有農場主、農業企業、特色種植主體,也有各級政府部門人員,從而能深度展現基層群眾及政府部門在“今后誰來種地?地怎么種?”方面的探索。
人物報道主題不能隨意“拔高”,而是真實、符合人性,用真實真情真感還原真人
人物報道中,很多人在確定新聞主題時習慣于先入為主地“戴高帽”,把典型人物寫得不近人情,讓人感覺不可學不可親不可近。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新聞報道的意義。
人物類報道中,對主題的把握,應該在黨性與人性間尋找平衡點,盡量避免像“舍小家顧大家,工作兢兢業業,一心為民”之類的套話出現,真的要反映這方面的內容,用更具體的細節與事例展現,而不是把自己設定好的意見一股腦扔給別人。
在采寫55歲的女駐村“第一書記”何艷華時,筆者的初衷,也就是通篇要體現的主題,重點不在于她為村民修路、通自來水等具體事實,更多的是她與群眾打交道的方式方法,以及村民與她之間那種毫無偽裝的真情流露。因為采訪過程中,這些是觸動筆者更深的東西。當某些人是抱著“鍍金”的心理來駐村,再看筆者在文章開頭中提到的“她能叫出村里所有人的名字”,村民們說“俺們真心疼”,或許很多“第一書記”要在心里思量下了。
稿件刊發后,平易近人的表述方式,真實自然的感情流露、情景再現,不但得到采訪對象肯定,也在駐村干部、組織部門等群體中引起強烈反響。
在確定稿件主題時,真實、符合人性的東西永遠是最打動人的,而支撐這種真實性的,是人物真實的而不是被任意拔高的語言、行動。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新聞人的生命力所在。某個細節的不真實,可能會有人對整個事件產生懷疑,實在是得不償失。
面對聯合采訪或曾報道過的內容,尤其要“讓自己的思維飛一會兒”
真實又出新,切題又生動,是很多記者的追求,這一點在聯合采訪或者是別人報道過而你又不得不再次采寫或者是確有必要采寫的稿件中尤其重要。
筆者在采訪濱州市濱城區雙廟劉居委會書記楊玉國時就遇到了這兩種情況。半年前,筆者所在媒體已經對他進行了整版的詳盡報道,此次市委宣傳部又組織市內各媒體進行聯合采訪,并且要求各媒體稿件采寫完成后同一天見報。所以,筆者要考慮的不但是避開其他媒體的“鋒芒”,還要跳出自己報紙原先報道內容的“窠臼”。經過艱難又痛苦的掙扎,最終筆者決定從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村民變市民的期盼與顧慮出發,確定了安居、樂業、富民、和諧幾個小主題,并抓住了過去沒提到的一些細節,對楊玉國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展現。而當天,其他媒體的主題無一例外都是“楊玉國讓村民變股民,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
確定一個立得住又讓人叫好的主題,筆者的體會是基于事實讓自己的思維“飛遠一會兒”。像資助類的話題,這些年媒體陸陸續續的報道不少,但多局限于物質方面。而在采訪鄒平“愛心媽媽”群體時,筆者發現,這些“愛心媽媽”與被資助對象有著很好的互動交流,在采訪過程中便對這方面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了關注與進一步了解,在寫作時更是將更多地筆觸用于寫她們與被資助孩子的真情互動。也因此,我在確定主題時讓“愛心媽媽”的行為跳出了通常的“物質資質”范疇,而是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這個事情的發起者董麗說,“這篇稿子真正寫到我們心里,也把我們升華了。”
作為記者,我們如“第三者”般進入別人的世界,同時也要適時跳出。跳出是為了客觀把握,但又不能遠得不近人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其實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一個故事,故事要講明白,同時也要真的講成一個“故事”。而確定一個恰當的主題,你的故事便有了靈魂。對主題的把握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思想所能達到的高度。至少,在對某個具體問題的認知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