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曉偉
(大滄海律師事務所鄭州分所,河南 鄭州 450008)
(一)鄉村涉黑涉惡類型
鄉村涉黑涉惡類型多樣,主要包括如下十二種情形:一是侵蝕、把持、操縱基層政權、欺壓百姓、嚴重破壞基層組織穩固的村霸黑惡勢力;二是以斂財為目的的搶占農村資源、侵占集體利益和群眾利益的農村黑惡勢力;三是依仗宗族、惡名橫行鄉里、稱霸一方、危害農村社會治安穩定的農村痞霸黑惡勢力;四是私挖濫采,非法占用集體和個人土地,隨意破壞耕地、森林等農村資源的黑惡勢力;五是操縱經營“黃賭毒”等危害農村社會安定穩定的黑惡勢力;六是在農村集會、商貿市場、車站、旅游景點欺行霸市、強買強賣、收取保護費的農村黑惡勢力;七是非法融資、非法傳銷、高利放貸、暴力討債,插手經濟糾紛,充當“地下執法隊”的農村黑惡勢力;八是強攬工程施工、房屋拆遷、土方拉運、壟斷建材供應等嚴重破壞“城中村”改造的“城中村”黑惡勢力;九是以經濟糾紛或維權為幌子,糾集村民無理上訪鬧訪、惡意圍堵政府機關、工地等違法犯罪的農村黑惡勢力;十是個別房地產開發商為了搶奪利益,打著“城中村”改造的幌子,肆意侵害居民利益的黑惡勢力。
(二)鄉村涉黑涉惡勢力的特點
(三)鄉村涉黑涉惡具有以下特點
1.在組織目的上仍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終極目標,并有一定的政治利益需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尋求“保護傘”的非法保護,使國家打擊黃賭毒等犯罪行為的政策落不到實處和使涉黑性質組織的違法犯罪活動得不到打擊。
2.在獲利途徑上主要以合法公司為依托,在暴利行業從事非法經營活動。從事這些行業者,因其在經營中為獲取暴利,有組織地實施了故意傷害、敲詐勒索、聚眾斗毆、尋釁滋事、非法拘禁、強迫交易、惡意集訪等違法犯罪活動,并在一定區域或行業形成了非法控制或重大影響,從而走上了涉黑犯罪道路。
3.在人員結構上其成員主要是文化素質較低的閑散青壯年。
(一)鄉村涉黑涉惡問題涉嫌的刑事罪名
涉案人員被指控的罪名除了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以外,被指控的罪名普遍有七個,包括開設賭場罪、故意傷害罪、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尋釁滋事罪、聚眾斗毆罪、強迫交易罪,還會涉及故意殺人罪、故意毀壞財物罪、串通投標罪、行賄罪、非法經營罪、妨害作證罪、故意銷毀會計憑證罪、包庇罪、綁架罪、搶劫罪、非法買賣槍支罪、非法持有槍支、彈藥罪等。
(二)黑社會性質組織四個法律特征
兩高兩部《關于辦理黑惡勢力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黑社會性質組織應同時具備《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五款中規定的“組織特征”“經濟特征”“行為特征”和“危害性特征”。認定組織特征時考慮的因素主要是人員構成,縱觀犯罪事實確定領導、組織者、積極參加者和一般參加者。認定經濟特征時主要考慮是否有組織地通過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其他手段獲取經濟利益;是否將所獲經濟利益全部或部分用于違法犯罪活動或者維系犯罪組織的生存、發展;是否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認定行為特征時主要考慮是否有組織地多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違法犯罪活動是否有一部分較明顯地體現暴力的特征認定非法控制特征時主要考慮是否在一定區域或者行業內,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響;是否通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稱霸一方,而且必然要有犯罪活動。
(三)辯護人對涉黑涉惡犯罪問題的核心辯點
辯護人在論證犯罪團伙不符合黑社會性質組織的主要辯點包括:控方認定構成黑社會性質組織的證據不足;犯罪團伙不符合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四個特征。其中關于組織特征的論點較為突出,包括:所有事件均為臨時起意,具有偶發性、隨意性,各被告人沒有形成嚴密的組織,并非有目的地為了違法犯罪活動而將他們糾集在一起,有事才會叫人幫忙;犯罪團伙并沒有通過制定“紀律”、“規約”制約相關的犯罪分子;并沒有明確的分工,各犯罪分子都是各自為政等。
(一)聽從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導向
首先要著眼于大局。司法機關要以營造穩定和諧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為目標,完善掃黑除惡工作機制,加強與各部門的協調合作,防止因工作謀劃缺乏預見性而出現被動應對的問題。
(二)健全防范對策
首先要幫助社會邊緣群體。要從生活和工作上關心刑滿釋放解除勞教人員、違法犯罪青少年、外來務工人員中的重點人員,幫助他們解決面臨的婚姻、家庭、社交、心理等方面問題,避免其在心理脆弱、面臨困難和壓力時誤入歧途。其次要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嚴厲打擊各種欺行霸市行為,維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并建立健全項目招投標、土地買賣等商業活動的市場運作規則,壓縮不法分子的犯罪空間。第三要加大主流文化宣傳。
(三)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正確運用法律打擊涉黑涉惡犯罪
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勇于擔當,敢于碰硬,旗幟鮮明支持掃黑除惡工作,為政法機關依法辦案和有關部門依法履職、深挖徹查“保護傘”排除阻力、提供有力保障。對涉黑涉惡問題尤其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案要案,要有堅決的態度,無論涉及誰,都要一查到底,特別是要查清其背后的“保護傘”,堅決依法查辦,毫不含糊。
涉黑涉惡最為一項社會危害性極大的犯罪,在做到嚴厲打擊的同時,也要做到精準打擊。對此類犯罪的認定,要經得起事實、法律和歷史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