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
(石家莊美術館(市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逛美術館逐漸成為當下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它同周末翻閱一本書籍、練習一套瑜伽、看一場電影一樣,都是緊張都市生活里放松自己、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
美術館應具備哪些功能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呢?眾所周知,美術館的英文注釋為Art Gallery/Art Museum,通常是指以視覺藝術為中心的保存、展示藝術作品的設施。因此,美術館是博物館的一個特殊類型,即美術博物館。早在1963年,中國美術館建成開館之際,準備取名“中國美術展覽館”,并匯報給毛澤東主席。毛澤東主席在批示中去掉了“展覽”二字,指明這是中國美術館,而不是只做展覽的展覽館。這句話非常重要——指出美術館不僅僅是展覽,也要做收藏研究;一個美術館只有展覽展示,沒有藏品研究,就只是一個展覽空間。因此,博物館的收藏、研究、策劃、宣傳及公教功能,美術館同樣應當具備,并以館藏研究為基礎,開展展覽、宣傳及公教等活動,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大眾。
如今,全國各地大小美術館的數量已千余家。根據設于中國美術館的全國美術館普查工作辦公室統計,截至2018年12月14日,全國共有325家美術館登錄普查數據平臺并完成了單位基本信息的初始化。已在線報送藏品數據414812條,其中美術藏品數據400054條,其他藏品數據14758條。藏品實際數量592663件。
雖然已有近60萬件作品進入藏品數據庫,但大量地方館的館藏作品還沒有及時進行拍攝和處理,登記造冊上傳。同時,全國美術館還存在大而全、藏品活化力度不夠、對外交流不暢、特色不明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多數區域性美術館表現的更加突出。
那么,區域性美術館的藏品研究與利用應當如何開展呢?
首先,明確學術定位 加強學術研究
美術館不但具有美術的收藏、展示功能,而且兼具研究、傳播、教育、文創、交流等功能,這些方面均具有學術研究與理論探討的巨大空間。學術定位與規劃是美術館的立館之本。一個美術館必須有自己明確的專業性學術定位,這是其存在的文化前提,如果沒有明確的學術理念,美術館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文化意義。美術館的功能不僅在于展覽,而是要透過展覽看到其更深層的學術與文化。美術館的收藏、展示與研究,是其收藏定位的集中體現。同時,美術館的學術規劃還要在藏品內容、展覽水準、研究方向以及展陳方式、教育觀念等方面具有獨特性。
學術研究是一個美術館的造血系統。美術館對藏品的學術研究,不僅呈現一個美術館的品質與方向,更是貫徹各項工作的中心思想,其明確的學術指導性、權威性、公信力,是所在區域的社會藝術標桿,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推動當代審美的發展。加強美術館藏品的學術研究,同時也有益于引導和推動藝術家、收藏家、藝術傳播媒體、以及藝術博覽行業的發展,對其所在區域營造良好的藝術生態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次,梳理歷史傳承 直面鮮活當下
美術館既是文化保護、收藏、研究與展示的平臺,同時也承接了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走進美術館,既是踏入過去,又是走向未來。美術館既要面對傳統與傳承,又要直面鮮活的當下,不可偏頗一方。在直面當代的時候,要把當代放在歷史學的范疇內進行思考,而不是做一些緊跟潮流的“時髦”工作,兩者要在學術系統里進行結合。地域性美術館的典藏工作一方面要緊密結合當地發展規劃的相關研究、展覽和傳播活動,對本地區的藝術脈絡進行梳理;另一方面要連接社會,與更廣泛的社會公眾進行互動。尤為重要的是,向外界展示基于自身學術研究定位的社會形象和主張。
具體而言,一個區域性美術館要對歷史文化和資源進行學術梳理、合理利用及當下闡釋,必須通過對該館的藏品及文獻資料進行整理研究。藏品及歷史文獻資料中隱含豐富的信息。通過整理研究這些信息,從而構成新的知識點。地域性美術館尤其要重視這些歷史資源,尤其重視歷史資源的當下意義:即歷史延伸到當下的意義和當下對歷史作出再闡釋的價值。而美術館更主要的功能是,通過對美術文化知識的新的集合,特別是對歷史及藏品的深入的結構性的研究,形成一種“藝術史”的書寫。一個美術館要通過一系列的展覽和收藏構成“藝術史”的表述結構,并在一系列的表述過程中不斷地推演著一種知識的立場和文化的信念,這是一個美術館的職責所在。
第三,增進“藏品活化” 加強對外交流
美術館過去是以物為主,以收藏好、保管好作品為重中之重;現在是以人為主,以如何服務好觀眾為主。如何讓美術館的藏品活化,即在不損傷作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使之為廣大觀眾服務。這是美術館一個很大的觀念轉變,導致美術館在設計管理與日常管理行為都有所改變。新的思路和做法,使美術館越來越親和公眾,越來越具有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
由于歷史原因,與西方相比,中國的美術館收藏起步較晚,同時由于各部門領導的重視程度、資金投入程度等原因,各地美術館的收藏存在著藏品類型、數量、質量的差異。但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各個美術館都有了一定數量的作品收藏,如何發揮這些藏品的作用,讓它們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公眾的視野,成為各個美術館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和社會公共形象的迫切任務。重視專業人才的引進與合作,從美術史的角度對藏品進行深入研究,建立與兄弟美術館的藏品共享機制,策劃具有美術史價值的展覽,是一個值得發展的方向。
具體而言,區域性美術館的典藏研究應注重分列專題、尋找特色等方面,從序列中看厚度,在比對中現優勢。借助協會、聯盟等組織、機構、平臺,調動各館藏品資源,資源互補,共享互通,培育出美術館之間巡展、借展的良性機制,開發出符合新時代文化需求的新型展覽,并以美術館的收藏導向引領當今的美術創作。
總而言之,場館有大小、作品有多少、質量有高低,無論如何每件作品都是平等的。藏品進入美術館就是國家的財富、公眾的財富,不能簡單地進入庫房往墻上一掛,美術館有責任讓它們變得神采奕奕,讓它們很體面、很專業的與公眾見面。為館藏作品的增值升值發揮最大效益,同樣是一個美術館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