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華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阿熱勒托別鎮中學,新疆 伊犁 835800)
新課程理念強調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進入教學中心搭建了平臺。在這種理念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必然會發生變革。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本,強調生活課程的自主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初中語文教學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學中就要始終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做到"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筆者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經過探索和嘗試,逐漸摸索出符合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
古人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突出了"讀"的重要性。語文閱讀教學中著重于讀,但也注重讀的方式和方法,那種"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讀"是沒有什么效果的。從方式方法上來說,我把"讀"分為個人"讀",小組"讀",帶"讀",搶"讀",競賽"讀",其中學生最喜歡的就是競賽"讀"了。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我把全班同學分為四組,以組為單位,然后進行朗讀比賽。一組在"讀"的時候,其它組就聽,等到這組讀完后,其它組就指出這組在"讀"的過程中讀錯的字。錯一個扣5分,然后把這組的最后得分記入他們的學期總分,學期末進行獎勵。由于有這么一個強有力的競爭機制,學生上課的參與熱情相當高,他們大多能把別人讀錯的字找出來,并且輪到自己讀的時候也相當認真。事實證明,這種"讀"的效果是不錯的。
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的課堂提問更是激發興趣、開發智力的藝術。如果教師善于置疑,課堂提問適合學生年齡、生活、學習實際,就容易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探究的激情。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我在學生通讀并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只提出一個問題:愚公移山困難重重,那么愚公是否應選擇"搬家"?此問題一提出,課堂頓時喧鬧起來,每個學生都刮起了"頭腦風暴",并在雙方交戰中學生通過思維激烈碰撞而形成兩派意見,有的學生認為"移山"并非明智之舉,認為"搬家"更具有眼光和魄力,甚至有的學生認為愚公是破壞生態環境等等。這些見解不乏新意,但是我適當肯定后又引導學生應結合該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明確《愚公移山》寓意的真正價值取向,以及"愚公移山的精神"的現實意義。在探討此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文言語句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情節也得以梳理,人物形象也有客觀的認識,文章主旨也有清晰準確的把握,可謂有"牽一發而動全篇"之效。可以說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避開了問題多、散造成的弊端,也避免了教師的講解對學生思維的束縛,從而引發了學生進行深層的多向的思考和探索,課堂便成為了一種多元充滿生氣的交流對話,教學取得良好效果。
如果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就可以為學生提供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情境,給學生以更加直觀的感受,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體現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審美能力。同時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啟發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學習《觀潮》時,開始學生覺得這篇文章平白如話,沒什么意思。教師可以制做這樣的一個課件:通過大海來潮時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語言,再搜索到戰爭時期水兵訓練的場面播放給同學們看,并音頻播放課文朗讀一邊用聲音配合,使學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語言的有力,充分地品味這篇文章的氣勢。
語文課的工具性特點決定了這一門學科靠死記硬背是學不好的,它體現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語文知識,而是一種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著重體現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這種能力的提高,單單靠語文課堂教學又是不夠的,在這種教學理念的促使下,我不斷地探索、嘗試新的教法、新的課型。在一個學期中不間斷地開設了諸如朗讀競賽、演講競賽、背書比賽、查字典比賽、找錯別字比賽、成語接龍比賽、游戲比賽、寫字比賽、講故事比賽、講笑話比賽、作文片段描寫比賽等等。這些生動有趣的課型的開展,不僅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更是激起了同學們對于語文這一門課程的熱愛,使他們對于語文這一門學科"愛學"、"樂學",同時,他們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也在一種輕松活潑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得到了提高。實踐證明,學生們很喜歡上這樣的課,這也是我以后繼續探索、努力的方向。
討論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深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烈的討論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增長知識。例如《羚羊木雕》一課,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弄清沖突的前因后果,然后把學生分成"我"派和"媽媽"派進行還原性和生發性的"爭吵"。引導學生在提取課文主要觀點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理解、生活經驗和價值判斷,借助課文的詞語,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激烈爭論,甚至可以把話題延伸到未成年人該如何處理父母所給的貴重東西的問題上。這樣既有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又有跨學科的拓展,使學生學得充滿情趣,又確有所得,才有可能在探究性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總之,語文教學關鍵是一個"活"字,死扣書本,死記硬背,是絕對出不了成績的。對"活"的理解是多種多樣,有教學模式上的改變,有教學手法上的更新,因人而異罷了。在語文教學中能"活"字當先,不拘一格,語文課才會受到學生的喜愛和歡迎,才能大面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