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喜明
(中交機電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
在21世紀這個組織扁平化、經濟全球化、管理柔性化、信息網絡化和知識資本化的知識經濟新時代,技術知識將決定一個人、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一個組織如果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汲取新知識,成為學習型組織。美國《財富》雜志指出:“未來最成功的公司將是那些基于學習型組織的公司”。團中央全面部署開展“青年大學習”,要求通過建構 “導學、講學、研學、踐學、督學、比學”六位一體的學習體系,廣泛開展大學習,提升素質,在創業創新創優的奮斗中實現價值,創造新業績,建功新時代。
福州地鐵2號線全線22個站、1個停車場、1個車輛段的地鐵通風空調、消防排煙、動力照明、給排水、人防系統全部由一家單位實施,且工期緊、專業繁多,與土建及其他作業單位在地下一個有限空間里多個工序交織在一起,對福州機電項目部平均年齡不到35歲,且地鐵機電行業施工管理經驗幾乎為零的這樣一支管理團隊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考驗。項目管理團隊經多方考察論證,通過學習型組織建設,引入BIM這一全新技術,學習、消化、應用,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榮獲了中國安裝協會2017安裝之星全國BIM應用大賽集體三等獎、中國安裝協會和中國建筑業協會多項個人獎項,在2018年福州地鐵BIM技術觀摩會上,得到了福州市地鐵集團、政協副主席、副市長的高度評價,一致要求推廣,福建所有13家主流媒體也進行了采訪報道。
學習型組織這一概念是由阿里德赫斯首創,以系統動力學為核心,綜合運用心理學、系統論與行為科學等理論,將組織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隨著形勢的變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這一理論典型代表為美國學者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通過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團隊學習、系統思考、自我超越等五項修煉,創新管理,自我革新,使組織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學習型組織的建設是一門新管理科學,該科學標志著組織管理由傳統的管理躍升為人文或文化管理,是管理理論層次上的飛躍。它不僅可激活企業生產活力和創新力,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領先對手,也可以在提高員工自身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同時,提高企業忠誠度,加強員工的責任心,有利于企業和員工的可持續發展。
當今社會,知識更新一日千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學習不再一勞永逸,而是終身的追求,如果放松和忽視學習,將有落伍或被淘汰的風險,所以說學習不僅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先決條件,還成為一種主要的工作和生存方式,我們要轉變觀念,重視學習、善于學習,樹立崇學重學、勤學善學、終身學習的理念,把學習作為人生之必須,主動學習,自覺學習,摒棄“為學而學”誤區,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要善于把學習和工作相結合,在學中干,在干中學,達到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使學習成果轉化為創造力,將學習成為一種基本生活態度和自覺的價值追求。
加強學習型組織建設,領導干部具有強大的引領作用。企業領導層應該帶頭學習,以身作則,為員工學習做出表率,在改進學風、學習理論知識上走在前面,既做善于學習、不斷學習的表率,又做學習型組織的強力領導者、精心組織者、積極倡導者、自覺實踐者,在企業內形成崇學尚學的風氣。同時做到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工作實踐中,堅持通過學習,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斷探索、學習新的方法和技能,不斷提高企業領導的執政能力和員工的工作水平。
為促進員工崗位成才,激發員工學習、實踐及創新、創效的激情,提升員工崗位技能,企業應努力為員工搭建學習平臺。通過建立學習角甚至職工之家,配備專業資料,強化文化設施、活動場所、學習陣地等必要的硬件設施,為學習提供便捷條件,營造良好氛圍。還可以利用夜校、班前班后會、技術交流會、知識競賽、技能比武等多種形式,分析存在問題,分享技術經驗,加強技能操作的切磋交流。不僅如此,隨著自動化及信息化,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共享、整合和挖掘各種學習資源,使員工能夠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交流與自我檢測。
企業在學習型組織創建的過程中,要根據項目的實際、員工年齡、學歷等結構,開展全方位、多層次、針對性的專業培訓,使培訓更具時效性、更實用,更能提高員工綜合素質。此外,對員工的培訓過程中,應以業務知識為重點,以安全生產知識與基本理論,實際操作能力、操作規程、應急預案等作為培訓重點內容。在新項目初始,可針對性的進行基本理論的學習、實際操作的培訓,尤其在項目期建設、運營等階段,施工現場即為學習培訓現場,由領導、工程師、班組長帶領操作工邊現場監督、邊學習,最后進行綜合考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另外,培訓內容需與時俱進,企業要不斷創新培訓方式,更新培訓內容,加強對員工執行力、學習力和創新力的培養,使員工的知識、技能、素質跟上企業發展的步伐。
企業在員工的教育培訓中,應不斷創新培訓模式。在集中授課、集中培訓、交流經驗、現場講評、“導師帶徒”、“崗位練兵”、“每日一題”等培訓模式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培訓模式。一是互動培訓,可以采取工程師每日進班組與員工進行“面對面”互助培訓,值班領導對員工進行管理技能的現場傳授,值班領導也向員工學習各崗位的專業知識,既能加大值班領導綜合能力的培養,也使員工每天能享受到“小灶式”、“自助餐式”、“點心式”的互助培訓。二是交叉培訓,企業可打破工種專業界限,進行交叉盯崗、交叉培訓,從而提高員工綜合技能水平,實現“一崗精、兩崗通、三崗能”的目的,如項目部進行的BIM技術人員對專業工程師和站長進行的BIM專業知識培訓,專業工程師對BIM技術人員的工程技術培訓。三是智能培訓,企業可以運用VR系統等先進培訓手段,為員工提供仿真操作環境和手段,員工能模擬仿真操作,促進技能素質顯著提升。
建立相適應的激勵機制,是提高團隊綜合素質的關鍵,并在實踐過程中對激勵體系進行完善,是創建學習型組織的落腳點和根本點。建立健全相適應的激勵約束機制,將教育培訓工作納入考核,并根據其工作成效、綜合素質,作為考核獎勵、選拔任用的重要憑據加以保障,激發員工學習熱情;使培訓與薪酬待遇、提拔任用有機結合,來提高員工學習的積極性,還可通過 “崗位能手比武”、“技術技能競賽”等創先爭優活動,激發員工進行工藝革新、管理創新,并給予重視和獎勵,從而調動員工素質提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激發員工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學習有動力,奮斗有目標”的良好氛圍。此外也應將學習型組織建設列入企業發展長遠規劃之中,成為企業戰略的一部分。
目前,企業在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一些誤區,有的企業并沒有深刻理解學習型組織基本的特征,也沒有認識到創建學習型企業的重要性,更沒有認識到學習型組織的建設是企業管理和長遠戰略的一部分,僅僅作為上級下達的一項階段性的任務來對待,缺少必要的恒心、耐心,缺乏組織及落實機制,以至于在創建過程中不能準確把握切入點。
學習型組織是一種結構扁平、全員創新和精神超越型組織,可惜在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實踐之中,很多做法有悖于學習型組織的根本要求。一是不知組織結構的扁平化與有機化之重要性。有些單位自身的民主建設還沒有起步,組織管理的效率也非常低下。在這種基礎之上大談學習型組織創建事項,顯然與其創建活動之要求相去甚遠。二是不知精神超越包含“情、知、意”三方面而陷入片面化之陷阱。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所要求的學習將是一種精神超越過程,必須全身心的投入,而一些單位的學習僅僅是多聽幾場報告,組織員工多讀些書刊而已。三是不知領導者的新角色,在學習型組織中,領導者不僅是設計師也是教師和公仆。領導者的設計角色是對組織要素進行整合,不僅要進行組織結構及政策、策略的設計,而且還要對組織發展基本理念進行設計;領導者的教師角色就是界定真實情況,協助人們對真實情況進行正確、深刻的把握;領導者作為公仆的任務表現在實現愿景的使命感,使他能自覺地接受美好愿景的召喚,協助員工提高對組織系統的認知能力,促進每位員工的學習和提升。
一些個人或組織把創建活動作為上級的一項硬性要求甚至政治任務來對待,而沒真正理解創建學習型組織對于企業長遠發展的價值與戰略意義,從而使其固化為全體人員內心認同的目標與內在需求,只是“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這樣時間長了,逐漸喪失動力,產生了應付了事的情緒,從而成了形式主義。更有甚者,一些單位領導把創建活動變為取得榮譽的手段,只注重形式、宣傳及“炒作”,表面上擺擺花架子,熱鬧一番,卻沒能與本單位的實際狀況聯系,不僅浪費了精力和錢財,也沒使單位的創新發展有任何新的促進。
在學習型組織的創建過程中普遍存在“三個不懂”,即不懂得學習型組織的創建精髓,不懂得理論實踐相結合,不懂得怎樣開展修煉。一是不懂得把握學習型組織的創建精髓。判斷一個單位學習型組織創建的好與壞,標準在于它對學習型組織創建的精髓能否把握。即便一個組織去刻意追求轟轟烈烈的學習型組織形式,它真正離學習型組織也是十分遙遠。二是找不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由于組織背景和社會環境的不同,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并不是拿來即可開展。學習型組織這一逐步成熟完善的理論在企業的運用中需要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在當前學習型組織創建的案例中,無論是國內的海爾、寶鋼,或是國外的通用、微軟,都是基礎管理比較好的單位。對于基礎管理薄弱的單位,學習型組織的引入,如果創建不當反而會動搖甚至破壞原有薄弱的管理根基。對于那些有一定管理基礎但還剛開始進行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組織來說,需注意解決本組織學習型組織建創過程中發生的突出問題。因此,必須在把握精髓、找準切入點上狠下功夫,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保持內在心靈的張力,沖破原有習慣的阻力,深入展開五項修煉。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型組織愈加受到現代企業的認可,“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或許是具備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只有快半拍的知識才是力量,只有沒有被共享的知識才是財富”。學習型組織的創建沒有結束,只有開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只有沿著“創新、發展”的創建思路,用這種新的管理思想與企業的實際、實踐相結合,一起思考,共同創造,集體成長,使我們的學習型組織建設充滿活力,富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