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盤錦市雙臺子區遼河幼兒園,遼寧 盤錦 124000)
教育學家告訴我們:幼兒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巧設提問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把他們從某種抑制狀態中激奮起來,激發他們想說的欲望。那么,如何設計幼兒語言教學中的提問,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呢?本人在語言領域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現將獲得的一些體會與大家共享:
在語言教學中我們發現,教師提問的作用遠遠發揮不夠,影響著幼兒學習興趣和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存在著教師高密度的提問,但有些提問沒有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這樣的問題難以引起幼兒的共鳴,沒辦法引發幼兒主動學習行為。例如有些教師習慣這樣提問:今天我們一起來聽故事好不好?故事中的小朋友做的對不對?我們是不是要學習他?這種方式提問,幼兒根本無需思考,就可以機械地用“好、對、是”等來回答。這樣程式化的提問方式不僅顯得累贅,而且限制了幼兒思維活動的空間,剝奪了他們發現、體驗的機會,幼兒只能亦步亦趨地跟在教師后面。
在語言活動中,教師一般喜歡請“能干”的小朋友回答問題,語言發展水平較好的幼兒回答的機會最多,用“能干”幼兒的思維代替全班幼兒的思維,一節活動中有些幼兒獲得了5-6次回答問題的機會,而40%以上的幼兒只獲得一次機會,而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可能連一次機會也沒有。在教學活動中,會出現教師的提問似乎僅僅是為那么幾個敢于又善于大膽發言的孩子準備的現象。沒有充分考慮到每個孩子可能都會對問題有自己的想法,且忽略了讓每個孩子享受參與回答老師提問的快樂以及與同伴分享自己經驗的樂趣。長久下來,由于回答機會的不平等,致使一部分幼兒喪失了信心,或寧愿置身于教學活動之外,成為“邊緣人”。這種提問產生的負面效果應引起教師高度警惕。
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應避免提問中包含著答案或者只有一個答案。如果教師經常提不必動腦筋的問題,便會抑制幼兒的創造力。提出的問題應該是能啟發幼兒朝許多不同的方向思考,即啟發幼兒思維的求異性、獨特性,然后教師引導幼兒討論、評價,通過集中思維,選擇出最好的結論。
一個好的問題首先要難易適度,注意科學性。提問前,教師既要熟悉幼兒教材,又要熟悉幼兒。要掌握提問的難易程度,既不能讓幼兒答不出,也不能簡單地答“對”與“不對”,即問題的難易程度應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過于簡單的不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太難太深奧又會使幼兒不知從何下手,打擊積極性和自信心。要使幼兒“跳起來摘果子”。難度過大的問題應注意設計鋪墊性提問。
幼兒園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要時時處處落實“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提問設計也不例外。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面向全班每一個幼兒的,要使每個幼兒都能感覺到這個問題是教師向我提出的,從而愿意參與問答活動。如故事《三只小豬》的教學活動,一開始,教師出示圖片后就提出:“這三只小豬有什么不同?”的問題,因為三只小豬身上有太多容易發現的不同之處,所以對每一個幼兒來說都能根據顏色、高矮、胖瘦等來找出它們的不同,進而來參與回答。由于這個提問,既面向全班幼兒,又激發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所以孩子們回答問題非常踴躍。
教師要鉆研教材,精于設計問題,注意問題的目的性、價值性。力求少而精,并符合幼兒的發展需要,優選問點,問在關鍵處。例如:教師在小班語言活動“小老鼠的魔棒”中設計了三個關鍵性的提問:“猜一猜小老鼠和它的魔棒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小老鼠的魔棒有哪些魔法?小老鼠用魔棒怎樣幫助小動物的?這樣的提問能夠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構成了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為幼兒提供了適宜的“支架”。
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關注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為其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例如:語言活動“小花籽找朋友”,可以按幼兒能力低、中、高三個不同層次來設計提問。比如比較簡單的問題“小花籽在尋找快樂的路上都遇見了誰?”只要是注意傾聽的幼兒,這個問題一般都可以回答出來,所以就請平時比較膽小、不愛表現自己的幼兒來回答;而需要探討性、發散性的問題如“如果你是小花籽,你會怎樣去尋找快樂?”我就請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來回答;需要歸納、總結類的問題,如:“你來說說你身邊的快樂有哪些?”我則請理解能力強的幼兒來回答,在這樣低、中、高三個不同層次的提問中盡量使每一個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教師要恰當地搭配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多提一些較高認知水平層次的問題,以激發幼兒的積極情感。《綱要》明確地把情感態度的目標放在了首要位置。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情緒反應、情感、態度、興趣與需要,通過開放性問題,激發幼兒的積極情感。在語言活動中如果將故事中的提問“怎么說的?怎么做的?”改為“假如是你,你會怎么做?還有什么好辦法呢?這些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教師不要求一個答案,而是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獨特想法,這樣孩子們的答案就不會僅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們可以憑借日常生活中的積累,拓展思維,大膽想像。
結束語:總之,問題雖小卻蘊涵了大學問,用得好就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我們應該不斷的去探究提問的藝術,使提問在教學活動中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讓提問來展示教師的教學藝術!讓提問能發揮出最大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