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圣凱
(貴州省正安縣第二中學,貴州 正安 563401)
化學課堂教學,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審視當前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情況,發現它并沒有發揮出應用的作用。教學中“滿堂灌、填鴨式、高耗低效”的現象依然存在。課堂教學沒有發揮出真正的實效性。教師是教學目標的制定和實施者,依據學生和教學內容制定具體實效性的教學目標并實施課堂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教學目標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往我們的教學也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領域,但是受傳統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始終把反復練習、訓練的方式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單純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由于教學目標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漸演變成“熟能生厭”的現實,其結果就是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低下。教師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教師和家長不得不靠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來彌補課堂教學沒有完成的任務,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那如何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果,在此我們也作了些思考。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青少年心理特點和教材的編寫風格及新課標的理念,都需要運用興趣化教學策略,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很多生活中的現象與化學學科知識有密切的聯系。例如環境保護方面的空氣質量日報、節能減排、環保裝潢材料等;超市購買的冰箱除味劑、食品干燥劑等;家庭生活中發酵饅頭、腌制皮蛋的過程;洗滌用品的酸堿性;廚房燃氣的安全使用等等。只要教師做這方面的有心人,就一定能使化學課堂教學與生產生活的聯系更緊密,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興趣更濃厚。如,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因此,課堂上要使學生樂于提問,教師就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而利用學生所收尋到的學習資源創設質疑情景,無疑是一種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而化學教學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實施生活化教學。新課標和教材已經規定了教學內容的范圍,也就是規定了“教什么”,但至于“怎么教”,具體通過教什么內容來落實并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就需要我們對教學的過程做出研究。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個性魅力、知識結構和教學風格,從而也決定了他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課堂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但教師個人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考核標準進行全面的調整和選擇。但生活處處皆化學,這對教師個人對相應教學素材的積累就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為此需要教師群體如備課組等對教學內容加以研究、選擇和重組,不僅能保證資源共享,也可將生活化教學推向整體化和系統化。
當今社會下在處于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則必須實施信息化教學。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和數字化的時代,是一個以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是一個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教育作為加工未來的領域,勢必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教育的信息化將是這種變化的重要標志。對于21世紀的教育工作者,全面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使信息技術深層介入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是時代的需要、是我們教育對象的需要,新的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的改革和教學實踐中,實現基礎教育信息化,關鍵的問題是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一新的“教與學”的教學模式。整合在實質上是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的一種理念,如何根據教育技術理論確定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模式和策略;也是課程發展中的一種理念,即信息技術的教育有機的融合到學科教學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的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融合”。把信息技術(動畫、圖片、視頻等)融合在學科的學習中實現那些用傳統教學無法達到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是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變革。教材不再是一本書,而是多方面的廣泛資源;學習方式中學生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學生通過交流獲取知識,提高素質,課堂教學變得更實際、更有效、更深入,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和信息素養的提高。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新課改倡導實驗探究分析,如實驗方案的探究、實驗原理的探究、實驗結論的探究、實驗評價的探究等。在此基礎上立意設計的題目既能考查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解決能力,又能考查學生對實驗的基本操作,因此成為高考實驗改革的一個方向。這要求考生應注意從課本實驗設計作為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注重實驗的基本操作、基本儀器的使用,實驗的分析;注重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實驗操作規范性,實驗設計的嚴密性和科學性;注意使用正確的、簡練的語言表達說明實驗現象、結果和結論的能力;注意創新設計和優化評價等。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學和閱讀能力。但讓學生自己泛泛地閱讀,常常會出現不明確現象,抓不住重點,造成花時間多,收益甚微的結果。課堂討論能誘導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提出問題,相互交流看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所以閱讀前,要悉心指導,提出要思考的具體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邊閱讀邊思考再討論。這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