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更旗
(河北省邢臺市二十冶綜合學校初中部,河北 邢臺 054000)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多孩子讀語文課都習慣默讀,就是用心讀、不出聲。很多家長說自家孩子語文課文背不會,老師上課一抽背就腦子一片空白。英語單詞也是記了這個丟了那個,成績也由此受到影響。造成這種現狀的誘因是當前有相當一部分語文老師講課時摒棄了讀的優秀傳統,有不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特點是:講得多、分析多、提問多、板書多,學生潛心讀書的時間甚少。往往是一篇課文上完后學生還沒有完整的讀一遍。曾聽過這樣一節語文課。這個班的學生很愛讀書,讀書能力很強,很多老師也有體會。有一天,一位老師到這班試講,一節課下來,老師在不停的啟發學生回答問題,學生也在積極思考回答。結果,老師占去了學生大量讀書時間,只是偶爾讓學生讀一點書。下課后,一個學生馬上對同桌說:“真不過癮,我還沒讀過呢?!绷硪粋€馬上說:“老師放那段音樂真美,老師跟著音樂讀得多美呀,我當時也特別想跟著音樂讀。”聽到這,我想:其實,這個老師的教學設計還是很好的,課堂結構安排得也很合理。但可以看出,學生并不領情。他們平時喜歡讀書,他們更愿意展示于自己的朗讀才能,老師還是應該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并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而實際上一些老師在平時教學時以及不少孩子在平時學習時都忽略了“朗讀”這個重要環節。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對書面語言感到生疏,不能掌握和靈活運用書面語言來表情達意的技巧,學生的閱讀和寫作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了克服這些毛病,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加強朗讀的訓練。
朗讀既是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提高基本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課中的意義非凡:它是把富于感情的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藝術,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是培養語感的重要依托,它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和保持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是把富于感情的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是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的語言表演藝術形式之一。
(一)在語文課上它是把富于感情的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藝術。在這個從文字到聲音轉化的過程中,它不是簡單地念字出聲,而是要賦予文字承載一定的信息和情感。理解、感受、表達等各個環節都要求朗讀者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因此,朗讀不是簡單地念字,而是一種復雜的藝術創作活動。
(二)在語文課上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朗讀不僅僅是口耳藝術,它還綜合了其他門類藝術的特點。大部分的朗讀活動都是面對受眾開展的,這就決定了朗讀不能自言自語,不能自我陶醉,不能無節制地宣泄,朗讀者要懂得與受眾進行交流,進行語言的、眼神的、肢體的、心靈的交流。
(三)在語文課上它是培養語感的重要依托?!罢Z感”是指對語言文字豐富敏銳的感受力。語感差的人,一個句子、一篇文章,在他眼前只是一堆字詞,理解它們也只能對照字典上的解釋。他們對于理解句子的弦外之意,對于體會文章意境,對于語言的感情色彩,都會很弱,因而說話、作文,語言枯燥平淡,很難感人。而語感敏銳的人,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說:他見了“新綠”二字,不僅僅理解為一種顏色,他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之工,少年氣概的蓬勃之力等等說不盡的情致;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說不盡的滋味。這樣的人能體味和反映真正的生活,能理解和創作真正的文學。而要培養出豐富敏銳的語感,只憑著教師的講解分析,是難以做到的,收效是微乎其微的。因為文中的精華很多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講析雖可點到一、二,但不能說出全部。而反復朗讀吟誦,則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四)在語文課上它是把富于感情的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是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的語言表演藝術形式之一。朗讀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語言表達能力 朗讀的語言是規范、標準、富于表現力的藝術語言,朗讀學習會使少年兒童的吐字發音更加準確有力,聲音更加響亮優美,語調更富情感和親和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朗讀有助于加強青少年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朗讀,實際上就是用有聲語言對文學作品進行生動的圖解,通過響亮生動的有聲語言,會對作品產生具體鮮明、栩栩如生、久久難忘的印象,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朗讀有助于樹立青少年的自信心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的綜合藝術表演形式。青少年通過學習朗讀表演,不僅可以提高語言表達以及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勇氣和膽量,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增強為人處事的自信心。朗讀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綜合藝術素質朗讀是一門集文字學、語言學、音韻學、發聲學、形體學等于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與文學、音樂、表演等有著內在相通之處,青少年通過朗讀的學習,可以使自己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培養,進而提高自己綜合藝術素質。
對語文老師而言引領學生朗讀課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朗讀訓練非常有益于大腦的開發,可以提高寫作水平;讓性格開朗,變得自信;讓大腦變得靈活,提高背誦和記憶力;在美的體驗中形成語感;鍛煉口才;提高聽力。
(一)非常有益于大腦的開發,可以提高寫作水平。大聲讀他人作品是學習的過程,大聲讀自己的作品實質是修改完善的過程。大聲朗讀好處多,大聲朗讀和背誦可以把情緒最廣泛地調動起來,名篇佳作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只有在朗讀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轉、合,只有在朗讀中才能深刻地體會到。
(二)讓性格開朗,變得自信,性格內向的孩子普遍說話聲音小,并且會自卑,大多數的差生的突出表現就是不會大聲讀課文,大聲讀不好課文,從大聲朗讀開始訓練,許多差生能在讀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三)讓大腦變得靈活,提高背誦和記憶力,就是人們所說的“背誦記憶法”,兒童、幼兒時期背誦兒歌、古詩、歌謠,有利于孩子增強記憶力;
(四)在美的體驗中形成語感,每篇文章、書籍都有著“詩”的美,都有著作者美的靈感,而大聲讀,可以將這種美還原。
(五)鍛煉口才,通過朗讀可以使我們說話吐字清楚、連貫、暢順,便于表達心意和與人交流;
(六)提高聽力,人的聽說能力是相輔相成并互相促進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十聾九啞”,聽力差會影響發音吐字,吐字不清也會影響聽力水平的提高。
那就是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對文本過多的繁瑣的內容分析教學轉變過來,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悟語,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穿于閱讀教學始末,落實到每個環節,做到學前讀、學中學后讀。
(一)學前讀:指初讀課文,講課前,先讓學生默讀,克服那種不給充分的時間,浮光掠影地讀一兩遍的現象。在默讀中整體感知文章 這里的默讀,是指學生對課文粗淺的讀。根據《新課程標準》從整體入手、部分剖析、再到整體歸納的教學要求,在學習課文時,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把課文從頭到尾“讀”兩遍。第一遍,掃清文章的字詞讀音的障礙。如生字讀音、多音字、平翹舌音等,達到讀通順;第二遍,邊讀邊想,整體感知課文寫了什么,有個總的印象。這樣安排也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如同看一棵大樹,我們先看到的是樹的外形,然后看到的是樹的枝葉。
(二)學中讀:即在第一環節讀懂后的第二環節讀懂,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表情達意的。這就要徹底摒棄傳統的情節分析法,老師的范讀很重要,聽課當中很少能聽到老師的范讀。課下和老師討論此事,有些老師說自己小時候就很少在別人面前讀書,所以平時也就想不起來范讀課文了。有些老師說怕自己讀得不好聽,擔心起不到示范作用。還有些老師說范讀耽誤上課時間。再說,不是要把上課時間還給學生嗎?干脆多讓學生讀幾遍吧。當然還有其他各種理由。其實,范讀真的很重要。老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會很容易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去的。尤其是低、中年級,更需要老師的范讀。我們經常說:什么樣的老師,教出什么樣的學生。一個熱愛朗讀的老師,一定會教出熱愛朗讀的學生,也一定會教出一個熱愛朗讀的集體。也可以借助多媒體來訓練學生的朗讀,如名家范讀、配樂朗讀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閱讀水平。
(三)學后讀,是學生的讀。曾經向全體語文老師提出過一個口號:“讓語文課‘響’起來!”要求每節課學生大聲朗讀的時間不少于5分鐘,不能學啞巴語文!讀的方式,老師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選擇有所變化?,F在看來,基本上是都能做到的。但需要進一步思考努力地是怎樣讓學生保持朗讀的積極性。有老師抱怨說“讓他們讀的多了,學生就厭煩了”。這就需要我們思考努力地讓學生不僅理解朗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要不斷激發并保持學生朗讀的趣味性,需要認真思考精心設計朗讀的方式。比如,不宜齊讀的文章:現當代以及外國的抒情味很濃的詩歌,抒情意味濃厚的散文等;文學作品中體現人物性格的對話等。還有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不能只提要求不在學生讀后做分析指導,只是籠統地說“很好”“還不夠好”。也不能在課堂上總叫朗讀基礎好的同學表演性的讀而忽視了那些真正需要在老師的指點幫助下才能提高的學生。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朗讀不僅使其具有程序簡單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主題觀在這樣的訓練中得以真正確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