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高飛
(河南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前奏系開場左手的音型模仿了樂隊中的豎琴演奏特點,運用了兩組連續上行的琶音,緊接著右手的旋律中的顫音是對樂隊當中竹笛的模仿,故此在演奏時應該注意音樂的控制,要清晰流暢,手腕放松,將豎琴的清晰溫潤與竹笛的清脆明亮表現出來為主人公江姐的開唱做好鋪墊。
在詞曲的鋼琴伴奏譜當中,從21小節到25小節是樂曲,由之前的散板進入到中段快板的間奏。音樂由之前的抒情散板,進入到了激情強勁的快板在演奏該斷時要注意指尖觸鍵短促有力,音樂要飽滿堅實,左手的八度下行是樂隊當中大管和長號的麒鳴音型,因此在演奏時要注意踏板的運用既不能生硬干澀,也不能渾厚骯臟。閃板即前八分休止符,一定要干凈清晰。
《巴山蜀水要解放》的第二次間奏是由快板過渡到慢板的堅守,這段音樂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僅表現在音樂形式上的過渡,而且是情緒情感劇情發展上的過渡,前兩小節右手以八度音型演奏的主題旋律和左手的琶音緊密結合。第三小節右手旋律變為單音旋律線條,左手的琶音跑動也變為三度的和聲。為之后的拖腔啊,做了充分的準備故此在演奏時右手的八度要堅定有力,準確清晰,左手也要干凈清晰,琶音跑動要流暢連貫。
構成戲曲音樂的兩大主要因素是唱腔板式和伴奏。②板式是我國戲曲音樂的節拍名稱,一般有一板三眼 一板兩眼 一板一眼 有板無眼。在板腔體音樂中,各種板式組合連接的形式和順序是戲劇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思想情感的變化密切相連。
《巴山蜀水要解放》就運用了傳統戲曲的板腔體結構,在樂譜的第6到15小節,音樂有3/4拍2/4拍 4/4拍交替發展,這就體現了傳統戲曲當中板腔體的板式變化。另外,此處音樂才用了女聲二重唱作為幫腔的演唱形式。因此,對于鋼琴伴奏者來說,首先要了解并掌握這種板式變化的表現手法,其次還要注意,右手旋律音要給出幫腔的旋律,在演奏時盡量用較柔和連貫的音色來演奏人聲伴唱旋律,而左手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動要果斷清晰。注意表現出板式變化的愉悅,歡樂,神秘,內在張力。
在該曲中快板的片段鋼琴實際上是模仿樂隊與唱腔的旋律同時進行的手法,而這種手法即傳統戲曲伴奏中“墊”的伴奏手法,鋼琴伴奏以跳音來模仿樂隊中彈撥樂器的撥弦。
音樂進行到“上征途,揮刀槍,巴山蜀水要解放”時,鋼琴伴奏的織體變為右手的琶音和左手的分解和弦。在演奏此段音樂時要注意,左手分解和弦的八分音符要與演唱者的旋律貼切合一,以及歌唱的氣口,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連接部分要隨歌者的情緒而做出適當的處理。
在歌者唱到“帶去山城星星火”的“火”字時,鋼琴伴奏部分用了托腔保調中的“墊”的伴奏手法。休止符處采用了節奏補音的伴奏手法,增強了戲劇性。演奏時連續的八度音型要清晰干凈,果斷有力。力度和速度的彈性要隨歌者的情緒情感和氣口做出適當的處理。
拖腔,即一字多音,是中國傳統戲曲唱腔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這種場景增添了表現力。歌者在演唱拖腔部分時,其手眼身法步必須音樂緊密的配合。③
因此在拖腔時,鋼琴伴奏的部分要與演唱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這就要求鋼琴伴奏者,要對音樂的結構,旋律的旋法,型腔的走向有精準的把握。不僅要在音樂上襯托歌唱者而且要在人物情感,劇情發展上起到推動作用。
《巴山蜀水要解放》中“快把征途上”的“上”字就采用了拖腔的伴奏手法,其鋼琴伴奏不僅保留了傳統的拖腔也借鑒了西方的樂隊編配的不同織體。將不同的伴奏織體加一結合,左手的柱式和弦,雙音以及八分音符的加花強勁有力地推動了音樂的發展。采用傳統戲曲音樂的跟腔的伴奏手法,雖然織體形式相對簡單,但很好的烘托了歌者情緒,增強了戲劇表現力,把江姐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熱情以及對勝利的熱切期盼表現的淋漓盡致。在演奏時注意精確的把握好氣息節奏,力度的變化要隨歌唱者的情緒做出適當的處理。
在音樂進行到慢板部分時,也是作品的結束和再現的部分,結束句“迎回一輪紅太陽”的“陽”字以一個長大的拖腔豐富細膩的表達了主人公江姐對革命勝利曙光的展望和堅定不移的信念。此處的鋼琴伴奏運用了填充走句的發展手法,十六分音符的填充要與歌者的旋律緊密貼合要有二胡如泣如訴的悠揚婉轉,模仿豎琴的滑奏要清晰精準。旋律的起伏開合要與歌者緊密配合最后要做減慢減弱處理,將音樂結束在意猶未盡的希望與憧憬當中。
通過對巴山蜀水要解放的鋼琴伴奏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為中國民族歌劇進行鋼琴伴奏時必須要把握好作品相關音樂元素的出處和處理特點,充分理解民族民間音樂和傳統戲曲與民族歌劇直接的關系,以及這些音樂對民族歌劇發展的影響。另外還要熟讀總譜了解配器法,將鋼琴的演奏與樂隊的演奏進行對比分析最終達到以鋼琴來演奏樂隊的效果。④
注釋:
①②③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Z].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