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澤
(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從初唐四杰到李杜孟白,從百廢待興到繁華迷醉,從山水田園到金戈鐵馬,綜合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唐代詩詞主要集中在抒發個人的心情上。唐代詩詞最大的表現功能,就是用于宣泄自己的個人情感,無意無事不可以入詩入詞。同時,在題材上亦詩亦詞,有古體詩有律詩,打破了詩詞在題材與寫法上的局限,開創了不同于以往的樂府詩的新體裁和新思路。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專家與學者對唐代詩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唐朝的詩詞在整體上雖然篇幅不長,字數也不是洋洋灑灑的肆意書寫,但是其中所表達的情誼韻味卻是那個時代的特色,后世雖有無數文人墨客想要提筆描摹,卻也難以捕捉其深處所隱含的風骨。
初唐時期占據詩壇的依然是南朝那種輕浮綺靡的宮體詩,所蘊含的情感延續了隋朝時期的浮華之風,整體風格奢靡綺麗,就連初唐四杰作詩時的措辭用語也大都是華美不可方物,語言大多詰屈古奧,在藝術描寫上也多是引經據典,并不是平民化大眾化,如駱賓王所做的《討武曌檄》和王勃的《滕王閣序》等。唐朝建立之初,直至唐高宗年間,陳子昂由于個人的生活經歷與其他作家不同,所以導致的思想感情也與其他人不同,這便造成了他的詩歌主要強調的是“風骨”這一說法。可以說,陳子昂這個想法在當時已是十分的先進了,以浮云之筆書心中之墨,本就不應該拘泥于形式,以筆寫心寫實才是詩作的本真。
盛唐時期是詩歌發展的頂峰時期,在這期間,詩壇上賢士輩出,詩派眾多,題材豐富,體裁大備。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王維、孟浩然等,描寫了悠閑寧靜的山水田園生活,雖然會在字里行間流露出消極避世,只求明哲保身的思想和仕途失意,報國無門的悲觀情緒,但整體在表達藝術上卻富有成就。他們的詩豐富了自詩歌產生并發展以來所形成的田園山水詩的種類,并在文學史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以高適、岑參等人為代表的邊塞詩人群體所創作的詩不僅描繪了壯麗遼闊的邊塞大漠風光,也從側面反映了作為邊塞軍人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那種無畏樂觀的精神和思鄉的情懷等,為唐詩增添了一抹別樣的新鮮的色彩。李白蔑視權貴,不拘小節,狂放不羈;他的詩正如他的人一樣氣勢磅礴,飄逸灑脫,他的詩在藝術手法上想像豐富,字句夸張,意淺境深,是浪漫主義風格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亂后,唐朝的盛況不再,一直以來所潛藏著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詩歌的主流也逐漸從昂揚樂觀走向表述現實,開啟了詩歌的另一扇大門,也就是現實主義。杜甫生活的時代恰逢盛世轉衰,再加上他報國無門,窮困潦倒,空有才華卻得不到施展,所以他更關注下層百姓的困苦生活,因而他的詩揭露了統治階級的黑暗腐朽、貪圖享樂,奢靡無度,也借此從另一方面反映了下層人民的悲慘境遇。他的詩詩風深沉,語言犀利,針砭時弊。這個時期的詩歌明顯將情感下移,創作的對象不再拘泥于宮廷貴族,而是轉向了社會上的平民百姓,尤其是貧窮困苦的百姓。
進入晚唐時期,封建統治中心已經分崩離析,大廈將傾,已非一木可支,這便導致了階級和政治的矛盾空前尖銳。國勢的衰微,詩歌的風貌又為之一變。杜牧和李商隱是則是晚唐前期相對來說詩作更能反映社會現實的兩位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在詩歌上的成就可以說是不輸李白杜甫,只是出生的時代不同,所以對于時代的定位與把握也有自己不同的見解,但是在詩歌創作方面,小李杜的藝術手法和思想感情與大李杜不相上下。杜牧主張創作詩歌時要“以意為主”,形為意動,不要刻意的追求華麗的辭藻和文章版式的工整,要直擊現實,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他雖未入仕但一直關心著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未來,他的詩作一般多為詠史詩,借懷古以諷今,希望統治者能夠為國家與人民負責。這兩位詩人的詠史詩都反映了日漸式微的晚唐社會,同時也都流露出失意愁苦但又漂泊無依,報國無門的惆悵情緒。在藝術表達上,杜牧追求的是“高嶺之花,獨一無二”;而李商隱則形成婉轉幽雅、辭藻綺麗的獨特風格,雖然兩位詩人的創作風格截然相反,但是都為唐代的詩歌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達到了后世人只可仰望卻無顏涉足的高度。
詩是中國古典時代中流行最廣的一種文學形式,雖短小精悍但是所要表達的意蘊情景卻遠比之前的辭賦和古體詩要豐富得多。而唐詩作為我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唐詩以其完備的體制,成熟的技巧,高遠俊逸的意境,豐富多樣的意象,還有精密嚴整的韻律導致其出現了極其繁榮的局面。唐代詩歌在表達生活的深度方面有著獨特的認識,并從現實生活中截取一個橫斷面來進行細致刻畫描寫,以此來揭示社會的現實,揭露當時統治的黑暗與人民的生活情況。唐詩不僅僅局限于表面,去做表面文章,而是敢于深入大眾,以筆寫實。從古至今,唐詩所表達的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和永不墮落的精神風貌給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它所展示的各類藝術手法,表達的意象情境和審美情趣都給后人以一種心靈上的凈化與情操上的陶冶,這也是唐詩成為中國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筆文學財富。
在當今社會中,浮華漸欲迷人眼,回歸古典文化已經成為了我們發展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而建設文化強國,始于回歸經典,而我們現實中所缺少的那種質樸的純真,只有在閱讀體會那個時代下的文學藝術才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