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龍斌
(桃源縣黃石鎮中學,湖南 常德 415707)
合作就是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達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方式。合作已成為了全界的話題,合作成功與否將會影響人類的生存、世界的發展。而現在的孩子,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全由爺爺、奶奶在家照顧,而爺爺、奶奶并不明白在當下的社會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甚至他們連“健康”的新內涵都弄不清楚。他們對孩子的溺愛卻讓多數孩子都變得性格孤僻、內向、不愿與人交流、分享,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合作意識,更談不上合作精神。任由孩子這樣發展必將影響孩子的人生,影響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發展。所以學校和家庭必須要從孩子的長遠發展著手,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合作能力,讓孩子能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優秀接班人。
以小見大,從常發生在孩子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如親子郊游,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再給孩子安排合適的任務。像讓孩子準備水、食物、餐具等等,出發前不要提醒,讓孩子獨立完成準備工作。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可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提示,讓孩子體驗所帶來的不好的后果。讓孩子認識到,由于自己沒按計劃完成任務,不但影響了自己,也影響了家人。通過孩子的親身經歷,讓他懂得合作在活動開展中的重要性,要想順利的完成團體活動,就離不開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
孩子天生愛玩,而現在有許多游戲、玩具的使用都需要有多人參與合作才能完成,像搭積木、跳繩、過家家等。特別是現在積木,能按照一定的“設計要求”搭出不同的建筑物或小動物來。這個游戲看起來簡單,但如果沒有人很好的配合,也很容易前功盡棄。所以,每當孩子能按照“設計要求”搭建成功時,他們都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甚至去向同伴炫耀自己在合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相互“炫耀”的過程中也對同伴產生了認同,對團隊合作有了更深的認識。再比如,在學校老師可要求同學一起畫畫,先明確分工,“你”畫動物“我”畫花草,“你”涂紅色“我”涂綠色,“你”畫左邊“我”畫右邊等等,然后開始畫。可能要有人先畫,也可能要同時畫,還有可能會出現你畫完一筆我再畫一筆,直至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同伴之間的爭執,但為了更好的完成作品,最后都會通過溝通走向合作。
創設情境讓學生合作,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不但要求孩子要學會課本上的知識,更要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教育部已將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活動列入孩子的課程標準中。因此,家長要支持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活動,以及了解活動進展情況,特別是自己家孩子在小組中的任務完成情況,讓孩子在此過程中感受到自己在團隊中的價值,明白自己是團隊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以此更加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合作精神。如:鼓勵孩子參加學校體育節、藝術節、誦讀比賽,要求孩子參“環境保護”、“關愛孤寡老人”、“關心貧困同學”等活動的開展。
由于當前特定的社會因素對家庭的影響,獨生子女家庭數量居多,這樣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和鄰家小孩的交往也少,所以家長應當打破“家”的概念,讓孩子從“家”里走出去,與同齡孩子一起玩耍,讓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在學校,也可讓學生們參加不同的社團或興趣小組活動,鼓勵學生們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和同伴建立親密的關系,明白合作帶給自己的好處。
家庭和學校不僅是孩子生活、活動的地方,也是接受教育的場所,一切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狀況。因此,給孩子一個能與群體中成員交往,并能針對自己經歷的、聽到的或看到的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到交流的妙處、合作的快樂和有充分的存在感。反之,就會使孩子向著自私、自我、內向、孤僻的方向發展。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學生的自我教育構成對孩子教育的整體。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張白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模仿性強,他經常看到什么就會試著去做什么。具體的榜樣相比抽象的道理對孩子來說更容易接受,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如家人之間合作表演一個節目,家庭成員以及與鄰居之間的和睦相處,老師與老師、老師與學生之間平等交流與合作等等。這樣做實際上是給孩子作出表率,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合作的能力愈來愈重要,但對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并不是只依靠某一方面就能得以順利的進行,也并不是通過某一時段就能有明顯的效果,它是一個長期的、全社會參與的“大工程”。因此我們要從孩子抓起,從他們的日常生活抓起,遵循孩子的心理特點來展開,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為其擁有美好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