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東
(盤錦市雙臺子區第一中學,遼寧 盤錦 124000)
學生處于初中這個階段,想象力豐富,思維較活躍,具有很強好奇心,會較多的提出問題。歷史這門學科涉及的問題范圍大,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渠道范圍廣,所以,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容易忽略如何教授這些問題。課堂上師生間遵循固定的上課模式,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造成學生缺乏自主動腦的習慣,一味的接受,不敢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質疑,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問題,就算是錯的,要敢于質疑,逐漸培養學生質疑能力,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
歷史課程是傳授學生中國和世界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等知識,讓學生形成相應能力、覺悟和品德的學科課程。在傳統歷史課堂上,教師的規范秩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以至于學生在考慮問題獨立性和主體性上極度缺失,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接受得越多,獨立見解、批判意識、質疑精神就越少,所以學生在疑惑的問題上只會隨大流,不敢表達自己的見解,不敢質疑,只注重考試成績,創造性與質疑、批判意識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質疑就等于要敢于對問題進行“置疑",課上,認真聽課并思索的學生,會有很多的疑問及其想法,課堂上教師會有紀律的約束,是為了讓學生擁有安靜的學習思考空間,作為學生,在對問題有疑惑的時候,不要被紀律所約束,勇于提出問題,質疑某些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尋求答案,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收獲意想不到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知識面,促進自主學習以及質疑能力的形成。
合作交流在學生課堂上廣泛應用,教師在拋出一個問題之后,會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問答,通過合作交流產生思維的碰撞,在不同的觀點里獲得深度質疑的線索。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會各小組巡視,傾聽每個小組的討論意見,這時學生要不吝嗇的將自己的想法與同學進行交流,交流到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想法時,要大膽向老師提出,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激烈后會解決自己的疑惑,結束后,自己可以進行總結存在的優缺點,不斷培養自身質疑能力。
讓學生進行多思考,不只是讓其長時間的進行思考,還要在考慮問題時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問題進行斟酌,學生在課堂上,在訓練自身思維能力時,一定要表述出具體的行進步驟,將抽象問題在大腦中呈現可操作的實際過程。如學習“焚書坑儒"相關內容時,提出自己的質疑,“一本書都沒有了嗎?這個行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學生具體的對歷史事件進行綜合的整理,從而正確質疑,切勿盲目質疑。
“知己知彼",就是讓教師真正了解學生,了解對于問題的疑惑之處。在課堂上,學生對于歷史之間與影視劇之間事件不符的現象提出自己的質疑,教師要及時給予正確的指導,再來就是歷史課文中事件交代不清或者難度太高,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進行詳細的講解,教師針對學生的疑惑點,在充分知曉歷史真相以及熟悉教材的基礎上解答疑惑,在實際教學中也可以具有扎實的教學知識教授給學生,更好的培養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和質疑的自信。
學生在身心都處于放松的狀態下,才能更好的發散自己的思維,所以歷史課堂需要一個輕松,學生不緊張的課堂環境,教師可以適當創設一個設于懸念、疑惑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產生求知欲,培養對其的學習興趣,產生問題,提出質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要以老師著稱,自己代表著權威,不可冒犯,要與學生建立輕松平等的伙伴關系,更深入的對問題進行質疑討論。
初中學生思維活躍,提出的問題可能是荒謬的、不合邏輯的,但這正是學生創新點所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認真聽取,對于學生勇于提問的精神進行嘉獎,針對問題的閃光點和學生們共同討論、探究、解決問題。有些歷史問題的答案并不唯一,在與學生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質疑能力。
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自身經驗的最佳方式就在于學生的參與性,教師要因材施教,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自身水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多鼓勵學生對于疑惑的問題進行質疑,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在進行問題討論時,找準切入點,設疑引思,善問善誘,創設懸念,設置問題障礙,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在思考和想象中培養學生質疑與創新能力。
對于初中生來說,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需要教師的指導訓練,在歷史課堂上,要營造比較輕松自在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學生面對問題時,可以大膽地見疑求異,對自己疑惑的問題要勇于質疑,甚至可以合理地質疑權威。只有這樣,才可以激發學生的不斷進行學習,從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