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娟
(桃源縣黃石鎮中學,湖南 常德 415707)
我校地處桃源縣黃石鎮,屬于偏遠山區,部分的青壯年為了謀生,都在外打工,有更多的留守兒童,其中大部分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的。隔代教育還是有很多問題,溺愛、行為習慣差、學習監管不到位等。此外,現在的大多數學生都只是孩子,他們習慣以“我”為中心,經常用放大鏡來看別人的缺點和他們自己的優點。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們缺乏與他人相處和合作的機會,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為此,我校為深化教育改革,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們對“家校合作,培養孩子合作精神”這一主題進行了研究。事實證明我校的這一舉措完全是正確的,我校學生的合作意識確實提高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實踐,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其實,孩子們在與父母的溝通交流中,受到多種暗含情感交流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他對世界、對社會、對生活的態度。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創造與孩子說話和交流的機會,用一種贊美和鼓勵的語言,孩子會感到非常親切,從而縮短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增強了相互信任。彼此間的合作就會順暢得多。也要讓孩子們學會溝通。溝通是合作的橋梁,也是合作的開端。通過交流,使學生聽取不同的意見,進行比較探討,以達到對問題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有了交流,通過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分歧中形成統一,達成共識,形成前進的動力。還要讓學生學會表達。對同一個問題,學生往往有各自不同的答案,卻不一定能表達好。為了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家長可以與孩子在家庭里面開展辯論競賽。一個當正方,一個當反方,看看誰能夠說服對方。為此家長也可以告訴孩子一些表達交流的技巧。
合作是父母與子女平等關系的體現。父母要以民主的態度去理解和尊重孩子,在朋友的關系中傾聽孩子的聲音。真正的合作應該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雙方都樂意接受的一種態度和行為。所以對父母而言,必須處處講究合作技巧,想方設法贏得孩子的信任合作。在學校里,我們同樣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多營造合作的環境、創造合作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合作的快樂。在一次辦手抄報的比賽中,我允許學生合作辦報。結果發現合作辦報不僅省事而且質量也高。所以在學習和活動中,我讓學生成立了合作學習小組,讓學生感到知識不僅來自書本,而且來自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在班級搞文體活動時,也是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組成興趣小組,讓大家有合作的機會,體會合作的力量。
從小事做起,同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比如”做值日”這件事,教師不能讓學生一哄而上搶掃帚或其它工具,而要對他們進行引導,選出值日組長,先讓組長帶領其余同學討論,分工到人,按分工各司其職,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逐步培養他們從協調安排階段過渡到有意識的合作階段,這樣團隊的領導者就會忙碌起來,而團隊內部也會形成默契。“每個人都有事可做,一切按秩序地完成。”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緊密結合教學的內容,提出具體的要求。
老師和家長應該教育學生擺正自己的位置。確定學生在集體中的地位,作為老師,可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配任務,培養優勢,避免弱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充分發揮每個同學的優勢。例如,在體育活動中,球類游戲和接力賽之間經常進行合作。如果同伴之間沒有合作意識,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關系,斤斤計較,就很難獲勝。讓學生知道誰將參加比賽,更換誰以及替換誰應該基于實現最高目標。讓孩子們了解游戲的勝利,主要是同伴之間的相互合作。在游戲中,由于各種原因,隊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異常或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育孩子們相互理解,鼓勵和支持。使他認識到,只有人與人之間的良好合作才能更好、更和諧,成功的機會更大。在合作中,我們不怕“外部麻煩”,最害怕“內部問題”。任何外部阻力只會使合作關系變得越來越強大,一旦合作成員產生內部矛盾,合作關系就會崩潰。所以,要讓所有人都以大局為重,及時制止合作成員內部的不正當競爭,避免出現“誹謗、嫉妒”等不良標志。
我們學校組建了家長學校,在每學期的活動中,都邀請了專家,經驗豐富的教師,以及學生家長等到講臺上發表意見,進行互動,進行專題和系列性的研究和討論。現在網絡時代,我們也充分利用微信群或QQ群來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發現好的育人方法或文章,與他們共同分享,并從中談體會,或是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提出改進的措施。
在每學期期中,我們學校都會舉辦家長會,但是根據老師的反饋,效果不是很顯著。一學期設立幾個特定的日子為“學校開放日”,讓家長進入學校,去教室參加活動,了解觀察孩子們在學校的情況,感受教師的不易;讓學校教師參與家庭活動、村鎮活動,共同參與村鎮的發展,體會家長的辛苦。而且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的身心比較愉快,家長、老師能夠相互理解與包容,這樣學校和家庭就能得到更多的溝通和交流。
總之,未來的社會需要有合作意識的人才,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勢在必行,作為基礎教育的我們來說更是責無旁貸。我校提出的課題順應時代的需要,我校將盡最大努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