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亮 楊谷芬 唐芳芳
(祁陽縣文明鋪鎮狹江小學,湖南 永州 426100)
文明鋪鎮狹江完小為全國著名的捐資助學先進個人陳昌世老人援建學校,學校條件簡陋,交通不便,但該校管理規范,教學質量連年攀升,校園足球特色鮮明,得到了社會各界和上級部門的高度關注。這變化,功不可沒的一個人就是學校教導處主任——肖梅梅,她給人的第一印象,干練、穩重。
自2010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教學和管理崗位雙肩挑。教育教學從不懈怠,學校管理積極主動,各項工作按時高質量地完成。憑著對工作的熱情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近些年的教學業績突出:2016年上期五年級數學獲全鎮第一名,2016年下期六年級數學獲全鎮第一名,2017年下期五年級數學獲得全鎮第二名。2015年9月在祁陽縣教育表彰中記“三等功”,2016年教育教學工作中,被評為文明鋪鎮“優秀班主任”,2017年9月被評為祁陽縣“優秀教師”。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奇跡,農村很多班級的學生,因為羨慕城里的教育質量,家長想方設法轉學,而肖老師在鄉村教育從教8年,她的班級完全是“逆生長”——她班的人數逐年增加,真的是“家業”越來越興旺。
從教8年,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她始終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狹江完小是寄宿制學校,四至六年級學生住宿上晚自習。記得2013年深秋,晚上10點多鐘,肖老師第二次給學生蓋被子,發現學生陳香榮蹬開了被子,嘴里說著夢話。“咦”!她拿著被子蓋在學生身上,用手一摸額頭,“啊!”她嚇了一跳,滾燙滾燙的,“壞了!”她心突突直跳,她連滾帶爬的從住房里拿來體溫計,迅速測量陳香榮的體溫。“怎么沒辦?怎么辦?打電話給家長——父母在廣東打工,家里有個拄棍的奶奶,不行!——送醫院!對!送醫院!——外面伸手不見五指,幸虧一歲多的兒子已經睡熟。”她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5分鐘后,她抽出體溫計一看,“天呀!”40度!她嘴里叼著手電筒,把陳香榮用自己的外套包著,背在背上就往赤腳醫生的家里趕。幸虧,9歲陳香榮只有不足30斤,由于趕路太急,又絆了一跤,顧不上跌傷的膝蓋、叼著電筒的嘴巴的酸痛,2.2公里的路程30多分鐘走到了。氣喘吁吁地敲開了醫生的房門,自己的汗水濕透了全身。打針、輸液,一氣呵成。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陳香榮在家里幫著奶奶帶著4歲的弟弟,從沒有見她哭過。肖老師事后說:“當時,五味雜陳,自己被陳香榮的話觸動了心底柔軟的地方,居然鼻子一酸,淚水和著汗水,面目全非……”
2017年下期臨近期末,她看到陳海軍、陳航軍倆兄弟,穿著一雙露著腳趾的舊鞋,襪子也沒有,在寒冷的北風中瑟瑟發抖,她自己買2套棉衣送給他。這些年,她累計給學生買教具、生活用品、小禮物等達4000多元。其實肖老師自己并不富裕,父母和公婆都是農民,收入微薄,自己買房子還貸了一筆大錢。有時,自己還要貼補雙方父母的家用,但她看見那些貧困的孩子,她依然會省吃儉用伸出援助之手。
“一對一”的幫扶,是肖老師轉化后進生的法寶。就拿學生雷鵬飛來說吧,這個孩子原先寄居在叔叔家(在龔家坪鎮窯頭鋪完小讀書),2015年過年時在外婆家的一個鄰居小朋友說,肖老師很愛護學生。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雷鵬飛纏著媽媽,非轉學到狹江小學來讀書。起初,肖老師并沒有關注這個插班生。一次面批作業,肖老師發現小男孩左耳先天閉鎖。肖老師心里琢磨:他沉默寡言,成績很不理想(三科平均分42分)。于是她開始制定一套輔導雷鵬飛的計劃。開始幾天,叫他幫自己做點小事,倒垃圾、推小車哄兒子,又給他一點小零食。三番五次,雷鵬飛心里敞亮了,與肖老師的距離越來越近了。接下來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又安排一個品學兼優的陽光男孩結對幫扶雷鵬飛,時刻關注他的一舉一動并要求向自己反饋。這樣雙管齊下,雷鵬飛在2016年畢業統考中以三科平均99.7分考入到永州有名的初中(數學116分)。三年來,肖老師對雷鵬飛的課作都是當節課一對一批改,做錯的及時讓他拿下去改正。直到全部改正確為止。對于《基礎訓練》,她會要求他在當天新課結束的時候去完成,批改后,錯誤的讓他拿下去改正,直到全部正確為止。因此有的時候需要改5,6次才全正確。不但對雷鵬飛這樣,一個近60人的班,都是這樣來批改作業的。因此她幾乎沒有什么休息時間,都是隨身帶著紅筆,隨時給學生批改作業。經常吃著飯的時候要改作業了;開著會的時候,學生在拿著基礎訓練在外面等著了;和老師們正聊著天的時候,學生抱著作業來了;夏天午休時間都不敢睡覺,因為學生會來找她主動批改作業。就這樣培養了學生主動寫作業的習慣了,同時也培養了他們愛動腦,勤思考的學習習慣。
狹江完小地處祁陽縣最北端,與冷水灘交界,遠離縣城,從文明鋪鎮駐地到學校,不是夸張,沿途崇山峻嶺,路途崎嶇蜿蜒。如今已32歲的她,用十年的時光堅守住了清貧,耐住了寂寞,留住了初心!她義無反顧的選擇留下來陪同孩子們,一起戰勝環境上和學習上的艱苦,把知識一點一滴地澆灌給他們,和他們共同成長。
這是蘇東坡在《定風波》里的千古絕句。是的,你為環境所困,環境就會改變一個人;你為環境發奮,你也會改變一種環境。人的命運,人的幸福感有時取決于你的選擇。面對現在嶄新的狹江完小,她的“第四個家”,肖老師常常對同事們說:“我愿意堅守在這個溫馨的校園,為鄉村教育默默的付出,直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