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
摘 要:2018年,農業農村部就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下發了《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8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今后我國“三農”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農”人才素質體系中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具有指導意義與建設性的作用,并對實現農業主體的現代化與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就《通知》對新時代如何使傳統農民成長為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到底新在哪里、新的標準又意味著什么、未來新型職業農民又該往何處去展開解讀與思考。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新內涵
《通知》明確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重要途徑,要以服務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為導向,以滿足農民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培育質量效能為重點,根據鄉村振興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通過就地培養、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層分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發展壯大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首先,在強調以農民需求為出發點的前提下,根據鄉村振興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了分層分類培育的要求,這對優化培訓內容、不斷對農民主動優化升級產生巨大作用,這可以結合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點設置培訓內容,因地制宜,使新型農民與“三農”發展耦合度更加緊密,融為一體,從結構性上提升農業的效率。
其次,《通知》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人數做了100萬人以上較為明確的規定,這表明新型職業農民擁有了可以考核衡量的數量標準,從而使以后培育工作的考核有了具體的范圍。
《通知》提出:“要通過推動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實現帶動鄉村人口綜合素質、生產技能和經營能力提升,人才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的新態勢。”這表明,新型職業農民應當是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對于“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有了解答,更對“怎樣種地”這個深層問題有了方向,也就真正解決了當前我國留守農業人群表現出的整體數量絕對不足、素質整體相對偏低導致農業結構出現不對稱的一系列問題。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新方向
(一)精準遴選培育對象
精準遴選培育對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體現在培訓的準備工作上,要廣泛開展宣傳發動和摸底調查,建立培育對象庫,組織在其區域內真正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礎的農民來參加報名。其次,體現在不同方面分別培育的理念,有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育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培育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育創業創新型職業農民等不同方向。并且還對特殊方面加以要求,能夠精準地涉及培育工作困難的地方。這個主要體現在向貧困地區的傾斜培育上,對貧困地區培育對象的特別要求體現了對脫貧攻堅任務的關注,包括三區三州特貧困地區以及遴選產業扶貧帶頭人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這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從長久的人力資本投資上來說,其扶貧效果是長效與可持續的,與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做法相比,其精準化特點不言而喻。
(二)科學確定培育機構
《通知》明確提出了健全完善“專門機構+多方資源+市場主體”的教育培訓體系,構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科學體系。體系將農廣校、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資源協調,發揮自身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的優勢,多方配合,科學培養。《通知》表示,農技推廣機構利用主導產業與服務中和農戶聯系密切的關系,形成“農民培訓到科技示范再到農技推廣”的農業技術推廣鏈。農業企業一般都掌握了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設施設備都比較先進,具備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良好物質條件。農業合作社給予農民更大的自主性,由于農民合作社建立的自主自發性,能強化農民的市場觀念,增強新型職業農民與市場的聯系。這樣體系化多主體多功能科學培養的新型模式有效彌補政府單一主體組織培訓所存在的不足,提高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質量。
(三)創新形式推進分層分類培訓
新的政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分類施策:部省兩級重點組織實施青年農場主、農業職業經理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示范培訓和師資培訓,市縣兩級按產業類型組建培訓班,統籌開展各類職業農民培訓。因材施教:各地可按照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培訓標準規范,結合實際制定培訓標準規范。鼓勵各地開展試點,支持職業農民采取彈性學制、農學交替的方式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按規律辦事:遵循成人學習特點和農業生產規律,大力推行一點兩線、全程分段、突出職業素養。筆者認為,分類分層培訓很好地尊重了農民的主體地位,滿足了農民的多樣化需求,增強了農民對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信心,能有效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效率,值得大力提倡,并且也是我國培育體系成熟的一大標志。
(四)強化信息化手段應用
這次新政繼續推進職業農民培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將信息化滲透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前中后三個階段。前向:有鼓勵開展職業農民在線學習、在線服務試點,支持整縣、整市或整省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按培育對象線上學習情況支付在線學習的費用。之中:有加強教育培訓資源建設,針對農民群體特點為職業農民量身打造一批精品課程,開設便捷易學在線課程。后向:關于積極組織專家、教師和農技服務人員上線服務,探索農業專家和農技推廣人員通過在線服務職業農民獲取相應的獎勵與激勵。并將相關APP和人員統一管理系統納入培訓課程,這充分體現了建立新型職業農民信息化服務云平臺,給予農民靈活便捷、智能高效的技術信息服務;實現信息公開透明,發揮大眾監督作用,確保每個人都能公平享有培訓政策,真正實現信息化潛移默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作用。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理論和實踐的創新
(一)強化政策創新
《通知》重點要求加快探索職業農民制度建設,落實支持政策,而各地要在職業農民崗位開發、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創新、職業農民保障制度建立等方面積極探索,加快出臺職業農民制度建設的政策性文件。對理論和制度政策的創新是不斷優化培訓政策必須要做的事,《通知》對職業農民保障制度建立提出積極建設的要求,這也是對基本保障制度不斷深化的重要體現,給農民參加培訓吃了定心丸,也讓整個體系有了動態循環機制,保證其活力。
(二)做好組織實施
主要是在組織實施方面要求從實踐進行的創新,要認真研究制定省級工作方案,細化分解任務,明確工作措施,層層落實責任和要求,實行層層委派,責任制將任務細分,責任明確是組織工作今后需要深化的。各省將工作方案作為省級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實施方案的內容,按要求報送備案,各農業縣也要制定縣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施方案;這表明建立一種可溯源流程備案,將方案、工作目標、資金等重要內容放入其中,將其作為可追溯的依據,也有了明確責任負責制,和以往的內部單渠道不透明的機制形成鮮明對比。
(三)加強績效考評
對整個培育工作的績效考評,《通知》第一次提出并發布了非常詳細可量化的考核表,重點在以培育對象滿意度為核心指標,以第三方考核為主要方式;考核結果將與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考核以及下一年度評優獎勵掛鉤;依托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和“云上智農”APP,對所有培育班次的培訓教師、培訓基地、培訓班組織和培訓效果實行線上考核。也就是說考核創新性在客觀性、責任獎懲掛鉤、科學性上都有了更進一步的體現,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徇私舞弊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杜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變遷特點、效應評析及完善方向[J].繼續教育研究,2018(10).
[2]王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制度變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
[3]《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8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2018-07-20.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