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璇
(貴州省黃平縣苗隴九年制學校,黃平 556100)
初中生正處在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的思想體系雖然已經有了初步的構建,但在認識、能力、判斷、思維方面還不夠完善,需要在初中以及高中學習階段進一步地建設。所以,作為初中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抓住初中生的這個思想發展特點,靈活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就能有效為學生傳授相應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我們知道,在新課標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能力是學生學習中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和素質,因此,作為老師要發揮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結合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采用一些多樣化、新穎性比較強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成績,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那么,作為初中語文老師,究竟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怎樣的創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老師的思想和認識,會無形中貫穿教學的始終。作為初中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首先自己就要有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的認識,要有大膽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勇氣,這樣才能在新課標的引領下,積極轉變思想,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積極研究創新方法,找到更加適合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更加適合新時代學生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發掘語文的魅力,吸引學生,深入學習,不斷探索,學會創新的學習方法,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顯然,對于學生來說,只有老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才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找到學習初中語文更好的方向,否則不但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無益,對于初中語文本身的教學來說也難以實現目標。所以,作為學校,也要把培養老師的創新思想和創新教學方法貫穿教學的始終,只要老師有了創新認識和意識,才能在教學中積極改變,并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當成語文教學的又一內容,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興趣不但是初中生學習語文的催化劑,也是學生學習其他科學不可缺少的一種力量,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關鍵條件。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學習任務相對較重,也將面臨中考,所以學習壓力大,任務重是難免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興趣,在學生的眼里語文可能就會失去它的魅力,就只會變成一堆需要背記的、枯燥知識點,這不但影響學習效率,而且也影響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作為初中語文老師,在教學中不要想著只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注重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提高他們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創新思想和意識的形成。比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融入自己的思想,對課文中句子的用詞進行再創造,創作出屬于自己風格的句子。比如,“清風明月偷我心”這一句中的“偷”字就很獨特,也很巧妙,老師要啟發學生,引導他們改變這個字,看看句子的意思,如“照”“印”“亂”“鑒”等。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原句的理解,對“偷”字妙用的深刻體會,還能促進學生有意識地創新學習,有利于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以往無論是初中語文課堂還是數學、英語等課堂,形成的一種模式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一致地填鴨、灌輸,使學生形成了被動學習的形式,不但學習態度不積極,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和意識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顯然,這不符合新課標素質教育的要求,也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要。所以,新時代的初中語文老師,在新課標的不斷改革和發展下,老師要敢于改變課堂單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用設疑、游戲、提問、情境等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融入進去學習,進行創新。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先談談自己心中的春,然后再給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春天的圖片、視頻,讓學生感受春天、體驗春天等,再進行講解課文,學生不但更容易走進課文內容,也能靠近作者的寫作心態和目的,能大大增加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創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推動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
直覺和靈感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產生的,老師們應該多為學生們提供直覺和靈感產生的條件,多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們大膽地去設想。創設情境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從標題入手、從情節入手、從名人點評入手、從某一人物入手、從某一寫作技巧入手、從結尾入手、從聯系學生的生活入手。魏書生老師擅長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與作者換位,或與作品中的人物換位。于漪老師擅長用優美入時的語言感染學生,或朗讀、或分析、或引導學生背誦與課文有關的詩文,拓展文意。筆者認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更應該創設情境,并且創設的情境應貼近學生生活,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激活他們的思維。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新課標素質教育教學的要求,也是教學發展的關鍵。隨著時代的發展,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通過更多的教學途徑去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去實現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的意義,真正促進語文教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