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興長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預算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進行連續、系統、完整的核算和監督的經濟管理活動。預算會計的主體是各級政府及各類事業、行政單位,客體是財政性資金運動、單位預算資金的運動以及有關經營收支過程和結果。作為政府財政資金管理的重要途徑,加強預算會計首先有利于強化監管職能,如中央政府可以利用集中委派、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二條線等方式,打破傳統預算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軟約束,提高對預算執行細節的監督,強化預算控制能力,提高預算監督效果;其次,有利于預防貪腐行為,在系統的監督機制下,各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行為逐漸實現透明化、公開化管理,進而更好地約束公務人員的經濟行為,提高對貪腐行為的約束力,配合國家反腐倡廉工作的開展;最后,有利于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雖然是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基礎,但是政府的調控職能也是不可小覷的,在預算會計調解下,政府通過采購、投資等行為,協調資源配置,為市場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在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政府職能逐漸轉變的背景下,我國預算會計改革也逐漸被提上日程,但是這其中存在的問題卻需要我們重點思考與分析。
預算會計基礎是確保政府、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有效管理的前提,在當前會計工作改革的背景下,權責發生制已經成為適應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但是由于傳統預算會計理念的限制,以及預算管理制度的阻礙,許多行政事業單位依然習慣于采取收付實現制,而這一制度只是對當期收入和支出進行記錄,缺乏對政府債務、資金使用情況以及收支結余等信息的全面記錄,影響了會計信息的全面性以及預算管理效果。
財務會計報告是反映預算會計信息的主要手段,但是從目前我國各級行政事業單位在預算會計工作中財務報告編寫情況來看,其在信息闡述方面相對模糊,并且沒有建立嚴格系統的報告編寫體系。例如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作為報告使用者的身份都沒有在報告中得到深刻的體現,這就使報告的外部監督難以為繼;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對于報告的編制缺乏統一制式,造成預算會計信息溝通不暢;預算會計信息不全面,在政府債權、債務、資產等方面缺乏明確細節闡述,匯總式的報告內容降低了其使用價值。
會計工作起源于受托責任,因此,在預算會計中實現對受托責任的有效管理則成為改革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在我國預算會計的管理中,關于受托責任相對模糊引起的問題逐漸顯現,例如傳統會計體系對于受托責任考慮不夠全面,造成預算執行過程中對公共服務的履行缺乏約束;由于政府資金來源的特殊性,在使用責任管理中缺乏系統、嚴格的監督,影響了預算目標的實現等。
法律法規是政府預算會計實施的基本保障,尤其是在當前法制化進程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構建一個健全的法制環境也成為預算會計規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我國的預算會計工作更多的還是停留于行政管理階段,規范、統一的預算會計準則雖然已經初步成型,但是在落實與執行過程中卻難以發揮效果,并為政府預算會計改革帶來諸多困難。
在當前開放型經濟環境下,尤其是信息技術創新的推動下,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更加復雜多樣,因此,在預算會計改革中,我們也應充分認識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現實,并結合經濟轉型的發展需要,完善、鞏固預算會計基礎。在預算會計基礎構建中,首先要立足國家預算,確保單位的預算會計工作能夠全面反映內部財務經濟活動內容,建立完善、系統、客觀的會計信息體系,進而為經濟活動的權責劃分提供依據;其次,逐漸引進權責發生制,調整我國傳統收付實現制存在的問題,以推動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工作更好地融入到市場經濟中來,例如在社會保障資金的收繳與使用中,社保局可以應用“年終結轉”這一項目,對政府未來應承擔的社會保障性費用的支出做出判斷,以明確權責發生過程中各方的責任,并提高對社保資金的監督管理水平。這樣的財務管理更加符合政府調控需要,因此,應該在汲取經驗、總結教訓的過程中逐步完善。
在預算會計改革中,政府應明確財務報告在監督預算執行,呈現會計信息,提高政府決策科學性中的重要作用,從多角度完善財務報告內容,構建財務報告體系。在實踐中,首先要明確財務報告使用者,在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預算會計的信息價值逐漸被挖掘,因此財務報告的使用者也不斷擴大,從個人到集體,處于對經濟活動的控制與管理,會對財務報告產生新的訴求,因此,相關部門應根據各部門的要求對報告內容進行優化,并確保預算會計信息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國民經濟管理需要,履行使用者的委托責任,并為預算執行監督提供依據。其次,完善財務報告主體,適當調整預算會計工作中的行政隸屬關系,推動行政事業單位逐漸融入市場經濟,并從企業管理中借鑒經驗,完善會計核算體系,優化會計報告主體,提高財務報告的使用效率。最后,擴大財務報告的覆蓋范圍,如增加政府債務債權信息、社保資金管理信息、資產管理的委托信息等內容,以推動信息披露,促進政府信息公開。
在預算會計改革中,相關部門應結合政府預算的特點,對受托責任、資金使用、資金動態管理等內容進行控制,確保預算會計信息能夠符合預算管理的基本目標。首先,明確預算會計的受托責任,在新會計體系中滲透受托責任的理念,在公共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對預算會計目標進行科學定位,并根據民眾的切實需要與國民經濟的轉型需求做出調整,提高預算目標的可行性,推動政府機構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務職責。其次,根據政府財政來源的特殊性,確定專款專用的基本原則,同時推動基金會計模式的構建,根據預算管理規劃建立各項基金,一方面推動政府與市場經濟的融合,另一方面利用明確的基金管理目標,提高預算會計實踐效果。最后,建立動態化預算會計管理模式,即預算會計的記錄不僅要涵蓋當期預算結果和資金運動,還應該系統、全面、完整反映預算資金的使用過程,并結合政府宏觀調控的前因后果,形成完整、全面、可靠的會計信息,以評價預算管理執行效果以及政府公共服務能力。
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我國預算會計要想實現有序發展,最關鍵的就是要完善現行政府會計的法律法規體系,形成政府會計改革的法律依據。在改革實踐過程中,立法部門需要根據預算會計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補充和完善現行的與之相關的法律規范,逐步形成《會計法》,《預算法》統馭的會計準則和制度體系。此外,還應該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根據國際組織通常采用準則方式對預算會計與報告事項進行規范,在確保我國預算會計管理與國際結果的前提下,也應適用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需要。這樣才能完善預算會計法制環境,推進法治化進程。
總之,預算會計是政府履行公共職能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動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手段。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預算會計管理中的問題也逐漸暴露,預算會計基礎的局限、財務報告不規范、預算管理體系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問題影響了預算會計的有效開展。針對此,政府應加強對預算會計的改革,推動預算會計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引導政府職能轉變,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