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詩



摘? 要? 互聯網時代,謠言傳播呈現新特征。文章對“知微事見”2018年的235條網絡謠言進行了數據統計與分析,目的是對網絡謠言進行社會病理學研究,以概述當下網絡謠言的現狀,試分析其原因,并嘗試對其趨向進行預測,從而為網絡謠言傳播公式的修正提供參考。筆者通過對網絡謠言內容分布、首發媒體、媒體參與度、事件持續天數的特征分析,認為網絡謠言的特征與受眾的閱讀習慣、媒體平臺的傳播方式以及政府和媒體的控制監督有關。筆者參考了網絡謠言的現狀與社會結構,預測網絡謠言的特征在短期之內并不會發生改變。
關鍵詞? 網絡謠言;社會病理學;統計分析;謠言傳播公式;文本分析;場域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9-0005-05
1938年,美國著名的行為科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 M·McGregor)提出影響人們預測性判斷的兩個因素分別是相關事件的模糊程度以及重要程度,他還指出“重要性”的影響力大于“模糊性”的影響力[1]。1947年,美國心理學家高爾頓·烏伊拉德·奧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和里奧·波斯特曼(Leo Postman)于《謠言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謠言的經典公式:R=I×A,即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們還指出“重要性”與“模糊性”二者對于謠言的傳播來說缺一不可[2]。1955年,荷蘭萊頓大學學者克洛斯提出了影響謠言傳播的第三因素“批判意識”?!芭幸庾R”與個人相關知識、智慧、洞察力以及道德價值觀相關,故而“批判意識”與謠言的傳播呈負相關,于是,謠言傳播公式被修正為R=I×A/C[3]。
謠言經典公式、謠言修正公式更適于傳統媒體時代涉及公共事務的謠言或重大社會謠言;新媒體時代,“個人主義”盛行,謠言的傳播呈現出了新特征,例如日?;h題、故事化導入、數據化支持、專家化名頭、社會化傳播等[4]。“網絡謠言”指的是利用網絡媒體進行傳播的謠言[5]。當下,網絡謠言是國內謠言研究的熱點話題,關于網絡謠言的研究集中于網絡謠言的內容、傳播特點、傳播渠道、傳播節點以及治理等方面。在內容方面,李彪、喻國明根據網絡謠言議題的不同,將謠言劃分為科學常識類、社會時政類、軍事領域類、國際領域類、歷史文化類、明星八卦類、財經新聞類[6]。在傳播特點方面,謝新洲、安靜指出網絡謠言除了具備單一網絡信息的特點之外,還具有特殊之處:群體性特征明顯;公共事件中的網絡謠言對時效性要求較高;謠言的可信度與社會影響無明顯關系[7]。在傳播渠道方面,劉瑞生指出論壇、微博、QQ是網絡謠言傳播的主渠道,而微信正成為謠言傳播的新渠道[8]。在傳播節點方面,程萍、靳麗娜指出謠言傳播的三種基本模式為鏈狀模式、樹狀模式以及漩渦形復式模式,其中漩渦型復式模式融口頭傳播、網絡傳播、傳統媒體傳播于一體,能夠積聚更大的能量,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其輿論效力不可估量[9]。在治理方面,白樹亮提出,網絡謠言的治理應當從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網絡監控管理、網民媒介素養三方面著手[10]。
互聯網時代,謠言有了一系列新特征、新特點,謠言的修正公式需要順時而變、順勢而為。網絡謠言作為一種頑疾,國內研究集中于單一方面的研究,在全局性、系統性的病理研究方面稍顯欠缺。筆者參考了布迪厄“場域理論”對具象場域的分析,引入社會病理學理論探討了網絡謠言的現狀、原因及發展,希望為學者修正謠言公式、提出新謠言公式提供參考。
1? 研究模型及問題提出
網絡謠言傳播是一個有關系、有形構、有限定的共時態與歷時態相交融的虛擬空間,符合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即“位置間客觀關系的一網絡或一個形構,這些位置是經過客觀限定的”。在布迪厄看來,對具象場域的分析至少有三個不可或缺的步驟:分析場域所在的元場域的相對位置;分析場域內行動者的“慣習”;分析整個場域中行動者所占據的位置之間的關系結構及其類別[11]。網絡謠言傳播場域的元場域相較于其他場域的相對位置分析,即網絡謠言的政治、經濟、文化分析,以及網絡謠言場域中行動者所占據的位置之間的關系結構及類別分析,二者涉及網絡謠言的原因探討;網絡謠言傳播場域內行動者的“慣習”分析則牽涉網絡謠言的內容分布、首發媒體、媒體參與度、事件持續天數等方面的研究,與網絡謠言的現狀研究相關。
對網絡謠言場域的研究可以引用社會病理學理論,從而全局性、系統性探討其現狀、原因及發展。涂爾干指出,“人們容易把兩種不同的現象混淆在一起,一種是應該怎么樣就怎樣的現象,另一種是應該這樣卻偏偏不是這樣的現象,可以稱為病態的或者不規則的現象?!盵12]社會病理學觀點將社會病態現象與有機體進行類比,社會作為一有機體難免帶有種種病毒,產生各類疾病和異化[13]。對于網絡謠言傳播場域來說,網絡謠言便是病態的或者可稱為不規則的現象,從而使社會有機體產生了疾病。從結構功能主義視角來看,社會病理學分析是運用社會學的方法對現代社會中出現的種種病態現象,從現狀、原因和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科學論證[14]。具體來說,網絡謠言病態現象的現狀是其病癥,包括首發媒體、內容分布、媒體參與度以及事件持續天數特征;原因是其病因,包括表層病因及深層病因;發展則是預測其趨勢變化。
該模型可以有效地展示網絡謠言的病癥、病因及趨勢,從而研究網絡謠言的現狀、原因以及發展。依據該模型,本文選取了“知微數據”官方網站所記錄的2018年235條謠言,進行了病癥、病因以及趨勢分析,從而研究網絡謠言的現狀、原因及發展。具體的研究問題如下。
1)2008年,我國網絡謠言的內容分布、首發媒體、事件持續天數、媒體參與度呈現何種特征?
2)這些因素之間呈現何種關系?這些關系揭示出網絡謠言表層病因和深層病因分別是什么?
3)基于數據分析結果,參考社會結構,對于網絡謠言傳播有何種預測?
2? 數據來源及分析方法
2.1? 數據來源
知微數據擁有覆蓋互聯網全資訊平臺的海量數據儲備,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涵蓋情報感知、情報分析和情報智庫的多層次全方位服務。其產品“知微事見”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理念和技術,有效呈現了中國社會近年來特別是當前正在發生的熱點事件,它能夠對全部事件進行體系化的標簽標注、分類儲存,并建立了有效的影響力評價體系,對各類事件各個維度進行了全方位地展示。
本文選取了“知微事見”2018年的235條謠言作為研究樣本,采用社會統計學方法,通過SPSS23.0軟件,對謠言的內容分布、首發媒體、媒體參與度、事件持續天數、影響力進行了數據采集以及分析。
2.2? 數據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統計學的方法,對“知微事見”所提供的首發媒體、重要媒體參與數、媒體參與度、事件持續天數、影響力指數等數據進行維度分析,內容處理的步驟如下:一是根據樣本特點對235條謠言進行人工分類,將其劃分為財經新聞類、軍事類、國際領域類、科學常識類、歷史文化類、明星八卦類、社會時政類;二是對抓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并繪圖。
3? 病癥描述及病因分析
3.1? 病癥描述
3.1.1? 內容分布
在235條謠言中,社會時政類謠言占比39.57%,居于首位;其后是科學常識類謠言,占比21.70%;國際領域類謠言與財經新聞類謠言均占比12.77%;之后是明星八卦類謠言,占比8.94%;歷史文化類謠言占比2.98%;軍事類謠言居于末位,占比1.28%。社會時政類謠言占比最多,其次是科學常識類謠言,二者顯示出“日?;h題”趨勢,表明與人息息相關的社會時政、科學常識問題更容易引發人群關注,人們的注意力焦點更多地集中于日常生活、個體自身之上。而軍事類謠言占比最少,可能與我國對軍事類議題的嚴格監控、篩查有關。
3.1.2? 首發媒體
網絡謠言首發主要通過微博,其次是通過網媒,最后是通過微信。除歷史文化類謠言,財經新聞類謠言、國際領域類謠言、軍事類謠言、科學常識類謠言、明星八卦類謠言、社會時政類謠言都主要通過微博進行首發;歷史文化類謠言主要通過微信進行首發。筆者認為微博用戶數量較大、活躍度較高是微博作為謠言主要首發地的原因之一;且微博的轉發、點贊等互動方式較為大眾化,而微信集中于“圈群化”傳播,網媒的互動性受限,是微博作為主要首發地的另一原因。歷史文化類議題涉及的歷史類、文化類知識豐富,需要長篇文章進行講解、講述,更適宜微信公眾號媒體刊發。
通過網媒首發的網絡謠言,其影響力平均數為49.46;其次是通過微博首發的網絡謠言影響力平均數,為45.65;通過微信首發的網絡謠言影響力平均數最低,為45。可以看出,雖然網絡謠言主要通過微博首發,然而網媒首發的網絡謠言影響力最大;但網媒、微博、微信三種首發媒體的影響力平均數相差不大。筆者推測,網媒的權威性“加冕”效應是網媒影響力最大的原因之一;融媒體時代,互聯網傳播平臺、渠道等融合、貫通,使得網媒、微博和微信的影響力相差無幾。
3.1.3? 媒體參與度
重要媒體參與財經新聞類謠言數目最多,平均23家;其參與明星八卦類謠言平均18家;其參與社會時政類謠言平均14家;其參與國際領域類謠言、科學常識類謠言平均13家;其參與歷史文化類謠言平均7家;重要媒體參與軍事類謠言數目最少,平均5家。重要媒體參與各類網絡謠言的平均數目,與網絡謠言的數量、熱度有關。網絡謠言中軍事類謠言最少,且其影響力相對較小,故而重要媒體參與其傳播較少。財經新聞類謠涉及生活眾多方面,具有傳播的價值;同時,財經新聞類議題與人們日常生活又密切相關,迎合當下消費社會現狀,具有較大受眾群。因而,重要媒體參與財經新聞類謠言傳播數目最多。
從柱狀圖可知,除歷史文化類謠言,其他各類謠言中央級媒體參與度均最高;財經新聞類謠言、明星八卦類謠言中科技類媒體參與度位居第二;而在國際領域類謠言、科學常識類謠言、社會時政類謠言中財經類媒體位居第二。在歷史文化類謠言中,科技類媒體參與度最高,其次是財經類媒體,最后是央級媒體。除歷史文化類謠言,央級媒體參與各謠言的追蹤、報道、辟謠較為積極,顯示出央級媒體的擔當與責任心;各類謠言傳播中,財經類媒體與科技類媒體參與度大致相同,部分原因在當下媒體的激烈競爭,也與各類議題牽涉面寬泛有關。歷史文化類謠言與人們日常生活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其報道面相對較為狹窄、專業,是央級媒體參與度較低的原因之一。
3.1.4? 事件持續天數
國際領域類謠言平均傳播持續時間最久,為9.83天;科學常識類謠言持續時間平均8天;社會時政類謠言持續時間平均7.44天;歷史文化類謠言持續時間平均7.31天;明星八卦類謠言持續時間平均6.22天;財經新聞類謠言持續時間平均5.27天;軍事類謠言持續時間最短,為4.82天。各類網絡謠言持續時間均不超過10天,顯示出當下人的“碎片化”“選擇性注意”等了解“擬態環境”的習慣;同時,也彰顯了當下謠言監控的優良狀態,有關個人或部門能夠及時發現謠言、控制謠言、疏解謠言。國際領域類謠言傳播較為持久除與其背后勢力等因素有關,也與國際謠言的辟謠程序較為繁瑣有關;而軍事類謠言、財經新聞類謠言等監控較為便利,且群眾對其辟謠信任度較高是這二者平均傳播時間較短的原因。
3.2? 病因分析
通過數據統計可以看出,社會時政類謠言、財經新聞類謠言是網絡謠言的主要類別,軍事類謠言在網絡謠言總數中占比最少;網絡謠言主要通過微博平臺首發,網媒、微信也是網絡謠言首發的主要平臺;網媒首發的網絡謠言影響力相對最高;央級媒體參與網絡謠言數目明顯高于科技類媒體、財經類媒體,其中重要媒體參與財經新聞類謠言的平均數目最高;網絡謠言平均持續天數在4到10天,國際領域類網絡謠言傳播平均時間最久,而軍事類謠言傳播平均時間最短。
3.2.1? 表層原因
伴隨互聯網時代到來的是“個人主義”的盛行,人類的注意力從公共事務轉向個人領域,公共領域逐漸地消亡,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占據主流空間。社會時政、財經新聞類正是構成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是人們的注意力焦點。社會時政類議題、財經新聞類議題更容易引發人們的好奇心,同時也極易滋生人們的不滿情緒,因而是謠言的爆發集中地。“兩微一端”作為國內互聯網時代的主要特征,微信、微博、網媒符合人們碎片化閱讀的習慣,也適應人們快速獲取信息的需求,是人們日常使用頻率較高的互聯網平臺。而正是由于其用戶群的特征,以及用戶使用平臺的“慣習”,從而使得謠言容易生成、傳播。而微博作為大眾化傳播工具,相較于微信的“圈群化”,其各類謠言更容易大面積傳播;微博用戶相較于網媒用戶,活躍度較高,從而使得謠言轉發率等較高,能夠以較快速度獲得較廣關注。但值得注意的是,網媒如網易、新浪等網站、手機客戶端,其存在權威“加冕”,相較于微博、微信,更具可信度以及權威性,從而使得網媒首發的網絡謠言其影響力最大。網絡謠言已獲得了政府、媒體等的注意,網絡謠言的監管、疏解獲得了重視。媒體行業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媒體都在試圖爭奪互聯網用戶的注意力,故而各類媒體都積極的參與網絡謠言傳播之中。然而,媒體的良心也使得各類媒體積極參與網絡謠言的辟謠,為公眾提供事實的真相;政府對網絡謠言的愈發重視也使得網絡謠言的傳播持續時間較短;日常生活的繁雜性、信息的爆炸、公眾對信息獲取的習慣等也使得“舊的”網絡謠言較易被“新的”網絡謠言所代替。
3.2.2? 深層原因
網絡謠言傳播場域相較于政治場、經濟場、文化場的位置正是網絡謠言傳播的深層原因;網絡用戶的本身心理、行為特征也是網絡謠言傳播的深層原因之一。網絡謠言并非僅僅是虛假信息,謠言實際上也是政治、經濟、文化問題的反映。不同類別的謠言正顯示出在此相關場域內群眾所積累的不滿情緒,或是不安感。例如:2018年12月3日,宜昌多名網友視頻傳播“金東山雙匯公交IC卡管理中心附近,有一名專業碰瓷老太太”,該視頻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留言、轉發以及關注,宜昌市公安局獲悉后走訪周邊群眾、訪問公交司機、調取監控,并無此現象。碰瓷是一種社會現象,碰瓷者通過污蔑他人獲得金錢,這種現象由于牽涉道德、法律,總是能引發網友的激烈討伐;同時,這種現象一直存在,并且未得到良好的解決,更是輿論爆發的熱點區域。網絡謠言在此種議題中最易爆發、傳播。此類網絡謠言爆發的深層原因,正是社會秩序的難點,是社會秩序未良好運行的結果。只有各級部門遵紀守法地監管好社會,群眾提升個人素養,使不良的社會現象逐漸消亡,才是解決此類網絡謠言的根本之法。
網絡謠言傳播的另一深層原因則在于受眾自身?;ヂ摼W時代,異化的群眾趨于“異向型人格”,即“開心就好”。群眾的獲取信息、義憤填膺等行為部分是出于“狂歡”,即異化的個人通過參與集體性的活動之中減少孤獨感,獲得陪伴感。網絡謠言本身并不重要,群眾更多的是在謠言中獲得另類的“開心”。除此以外,“社交貨幣化”也是網絡謠言產生的深層原因。在網絡謠言的傳播之中,受眾獲取信息,以此作為社交貨幣與人交往。究其本源,異化各人的心理特征、行為特征實際上是消費社會的縮影。
4? 趨勢預測及思考結語
通過“知微事見”235條謠言的數據統計、分析,顯示了2018年全年網絡謠言的傳播現狀,并且揭示了其產生的表層、深層原因。Web2.0時代正在發展之中,5G時代即將來臨,互聯網的發展勢頭正旺,傳統媒體正在轉型,互聯網媒體競爭激烈?;ヂ摼W平臺會不斷增多;但由于“壁壘效應”,微博、微信等平臺或許在一定時間內維系其主流互聯網平臺的地位。故而,網絡謠言傳播的首發媒體、傳播平臺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而網絡謠言的內容分布則更多地取決于網絡謠言的深層病因,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網絡謠言的數量或許可以逐步下降,但網絡謠言的主要類別可能不會有較大改變。2018年以來,黨、政府對輿論愈發重視,多次強調“輿論”的監控、管理,網絡謠言作為輿論易爆發點,將會獲得政府各部門、媒體的更多關注。故而,其治理也將更為高效、便捷。
本文關于網絡謠言的病癥顯示出2018年網絡謠言的現狀,通過對其數據分析,可以找到網絡謠言的病因,并可結合當下社會現狀,對網絡謠言未來趨勢進行預測。網絡謠言的病癥是其表象,通過現象發現其本質,并從本質上治理,該治理不僅需要媒體的自我管束,也需要群眾的配合、政府的監管。本文所提供的2018年國內網絡謠言傳播社會病理學分析,對于修正謠言傳播公式、提出新謠言傳播公式具有借鑒、參考性。
參考文獻
[1]McGregor, D. The major determinants of the prediction of social ev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38,33:179-204.
[2]奧爾波特,等.謠言心理學[M].劉水平,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17.
[3]吳建,馬超.謠言傳播公式:溯源、修正與發展[J].新聞界,2015:13-21.
[4]喻國明.網絡謠言的文本結構與表達特征——基于騰訊大數據篩選鑒定的6 000+謠言文本的分析[J].新聞與寫作,2018(2):53.
[5]程萍,靳麗娜.網絡謠言的傳播及控制策略[J].編輯之友,2013(8):79.
[6]李彪,喻國明.“后真相”時代網絡謠言的話語空間與傳播場域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4 160條謠言的分析[J].新聞大學,2018(2):107.
[7]謝新洲,安靜.網絡謠言傳播分析[J].新聞與寫作,2014(2):33.
[8]劉瑞生.微傳播時代的網絡謠言特征與治理途徑[J].新聞與寫作,2013(12):14.
[9]程萍,靳麗娜.網絡謠言的傳播及控制策略[J].編輯之友,2013(12):80.
[10]白樹亮.網絡謠言成因及治理對策研究[J].新聞界,2010(4):83.
[11]皮埃樂.布迪厄著,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引導[M].李猛,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12]涂爾干.社會學研究方法論[M].胡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87.
[13]魯賓頓,溫伯格.社會問題導論——五種理論觀點[M].陳慧娟,譯.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29.
[14]張德偉.日本教育病理學的理論基礎:社會病理學[J].外國教育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