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頌舉
摘? 要? 隨著我國網絡強國戰略的實施和網絡治理的完善,網絡生態明顯得到改善。網絡中傳統性別觀念和認知的延伸以及非理性表達的大量傳播,媒介內容中所重現和強調的對女性價值認定的質疑和偏見亟需根除。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對網絡輿情中的女性形象進行解讀,分析其建構的原因,并對媒介女性形象進行反思與修復,從而消除網絡中依然存在的性別歧視和性別盲點,有助于女性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進一步提升性別平等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 輿情“她”視角;女性形象;解讀;修復
中圖分類號? G206?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9-0067-02
隨著我國網絡強國戰略的實施和網絡治理的完善,網絡生態明顯得到改善,保障女性權益、促進性別平等的制度逐步健全。
網絡中傳統性別觀念和認知的延伸以及非理性表達的大量傳播,網絡輿情中性別刻板印象、性別盲點依然存在,網絡上消費女性、將女性議題娛樂化的問題突出。對輿情“她視角”下的女性形象進行解讀,有助于消除網絡中對女性的各種歧視和偏見,從而在促進婦女發展方面發揮重要的輿論引導和推動作用。
1? 輿情事件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網絡治理的不斷深化,帶來了我國網絡輿論場板塊的結構性變化,輿情公共空間女性在場現象逐步凸顯。傳統性別觀念對女性的認知和偏見,影響著輿情事件的發展態勢,輿論場中用男性思維框架構建媒介女性形象,貶低女性價值、有損女性人格尊嚴的言行依然持續。
1.1? 權益受侵害的女性形象
女性由于受生理、社會地位等因素影響,受侵害的幾率遠遠大于男性。榆林產婦墜樓事件、性侵害事件、女游客麗江被暴打毀容案、朱令中毒案等女性權益受侵害事件,所塑造的是一群命運悲慘的弱勢女性形象。該類女性權益受侵害事件能夠降低公眾言論表達的專業門檻,所塑造的悲慘、無助的女性受害者形象,以及事件背后所隱藏的社會話題,容易觸動網民情感,引發社會共情效應和網民熱議,讓多元、無序的信息受眾,實現認知、心理與行為的趨同。
1.2? “被消費”“被看”的女性形象
互聯網的去中心化、扁平化特征,給消費女性提供了方便。網絡中不乏“驚艷”“性感”“時髦”的女性形象,網絡對女性“被看”角色的強調以及女性身體的色情描寫,使消費女性形象在網絡中得到扭曲的釋放[1]。
“艷照門”事件即成為大眾的娛樂消費產品,勾起不少受眾對女性身體的窺探欲望。“奧迪二手車廣告”將女性物化成被消費的商品,把男性擇偶與挑選二手車進行類比,是對女性人格的極大侮辱。即便是對“女干部”的描述,也與色情、美貌等問題聯系起來。網絡中所建構的女性形象,一直處于被社會娛樂、被受眾消費的境地,女性淪為男性凝視和視覺愉悅的客體對象。
1.3? 誘發輿情的負面女性形象
近年來,涉及我國社會安全民生領域的熱點輿情持續高發,媒體報道中作為“加害者”或“作女”等負面女性形象出現的次數較高。
2015年有關保姆的消息登上“熱點新聞”排行榜,一時間“保姆”成為問題群體,更為普遍的是對“大媽”“老太”等群體形象的塑造,如不講理的“大媽”、任性的“大媽”等。“×美美”炫富事件中,美美們大炫財富,炫“干爹”,成為網民輿論譴責的眾矢之的。再如“最牛團長夫人”打人事件等,都塑造了一些蠻橫、無理取鬧的負面女性形象,成為誘發輿情的引爆者。
1.4? 社會理想化的正面女性形象
在眾多輿情事件中,擁有正能量的女性形象也為數不少。
一類是勇于奉獻的傳統女性形象,如用雙手托起生命的最美媽媽吳菊萍等。媒體通過報道宣揚了她們的奉獻精神和模范意義,為社會塑造了理想化的正面女性形象。
另一類是體現女性主體意識增強,女性性別素養得到提升的女性形象。如對“第一夫人”“總理夫人”等的報道,媒介突出了她們領導人家屬的身份,強調了她們的輔助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她們作為女性的自身價值。
1.5? 主體意識增強的新型女性形象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前依附于男性社會生存的女性,在經濟和精神上獲得獨立。她們通過社交媒體的議題設置,表達女性主體性訴求,發出女性自己的聲音,以提高女性媒介話語權。
一類是以王惠等為代表的女性新聞發言人,在政治工作中崛起,使得女性的媒體話語權得到提升。
另一類是女性意見領袖的出現,如以姚晨等為代表的一群女性意見領袖,積極參與社會熱點討論,以其自身的號召力喚醒公民意識,引起民眾對女性網絡事件進一步關注和反思。
2? 女性形象多維度建構的因素分析
互聯網對網民的技術賦權,讓“人人都有麥克風”,社交媒體成為信息民眾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重要渠道。從近幾年的網絡熱點新聞事件來看,網絡上普遍存在以男性為中心的話語和表達方式,網絡中消費女性的現象層出不窮,媒介中的女性形象離不開多元因素的共同建構。
2.1? 媒體沿襲性別“刻板印象”
我國傳統社會中,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社會,為男女兩性設置了不同的性別認知觀念、價值評判標準與社會行為規范。長期以來,媒體在生產傳播內容的同時,沿襲了對女性的傳統認知以及不公平的刻板成見。諸如“三天不打老婆就會上房揭瓦”等大男子主義話語,在一些與女性相關的輿情討論中依然存在,這是典型的性別刻板印象,是赤裸裸地宣揚對女性的暴力。“女德班”“女司機污名等貶損女性價值的輿情事件,更是固化了女性的卑弱地位和依附角色及父權制權力結構對女性的壓迫和剝削”[2],是典型的性別刻板印象的呈現。
2.2? 網絡娛樂化傾向突出
受商業利益的驅動,媒體為了生存迎合受眾的需求不斷尋找“賣點”。網絡為了滿足受眾的窺探欲望,將女性物化為供人欣賞的性感尤物。網絡上消費女性,將女性議題娛樂化的問題十分突出。在眾多輿情事件中,媒體往往熱衷于報道有關嫖娼、艷照、不雅視頻、女干部及其家屬等,以滿足廣大網民的獵奇心理。在網絡中,不管是媒體還是受眾,絕大多數將女性置于被消費、被娛樂的境地。如家暴問題中,更大程度上是利用被妻子毆打不知反抗的“奇葩男人”和敢打男人的“奇葩女人”為噱頭,吸引公眾眼球,以一種網民喜聞樂見的模式,將現實中的家暴問題,變成突出“奇葩男人”和“奇葩女人”的搞笑話題。
2.3? 女性主體意識增強
中國社會改革不斷深化,社會媒體不斷進步,促使女性主體意識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自覺以主體身份參與社會熱點討論,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勇于表達自我聲音,有力地消解了現實社會中不利于女性意見平等表達和女性權益維護的社會因素。女性對性別平等的訴求,突破了男性話語主導的一元論公共領域的討論限定,有利于女性的主體性訴求獲得更多關注,從而消除性別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在各種排列組合的性別關系中,尋找女性不再被消費、異化的模式[3]。
3? 媒介女性形象反思與修復
當下,如何客觀地反映輿情事件中的女性遭遇,全面、完整的展現女性形象,從根本上消除消費女性、歧視女性的傳統性別觀念,實現女性媒介形象的修復和重塑值得深刻反思。
3.1? 媒介女性形象建構反思
新媒體的“去門檻化”以及網絡媒體的弱把關缺失,為女性群體的自我表達提供了平臺。媒介通過增強性別議程設置和性別問題呈現,推動公共政策回應。媒介對女性議題的關注點更側重于對女性的外貌、長相、家世等事件背后引發話題的報道。女性被“污名化”嚴重,媒介放大了部分女性問題,如對“大媽”“老太”等群體形象的塑造。網絡媒體中男權制性別文化消費女性、物化女性的問題仍然突出,性別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即便是媒介中塑造的正面女性形象,也落入性別歧視的漩渦不能自拔,不知不覺中充當了男性視角的復制者。網絡輿情只關注了其娛樂性一面,忽略了問題背后的性別不平等,忽略了性別不平等的權力結構。
3.2? 媒介女性形象修復重塑
在互聯網思維下,實現對媒介女性形象的修復,重塑女性話語權,需改變媒介信息傳播者和信息受眾的性別觀念,抵制網絡媒體對女性形象的低俗描寫,實現對女性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彰顯,傳達出完整、獨立,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的媒介女性形象。實現媒介女性形象修復重塑,還應強調女性的主動性增加,主張反抗物化女性,消費女性,消除性別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在各種排列組合式的性別關系中,尋找女性不被消費、不被異化的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物化女性、歧視女性、消費女性的觀念延續,抨擊菲勒斯中心主義,消除媒介中仍然存在的女性“刻板印象”,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4? 結束語
輿情事件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被輿論關注、熱議,進入網絡輿論的議程,對于性別問題被發現,被認知,以及問題的最終解決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對輿情“她”視角下的女性形象建構進行解讀,改變媒介信息傳播者和信息受眾的性別觀念,積極發掘與女性有關的社會熱點話題,消除媒介中依然存在的對女性的各種歧視,重塑媒介女性形象,能夠使女性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進一步提升性別平等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曾長秋,李斌.性別與傳播——網絡媒體中“被看”的女性形象[J],蘭州學刊,2015(3):188-191.
[2]南儲鑫.2018年度婦女兒童熱點輿情觀察與分析[N]. 中國婦女報,2019(1)-01-29.
[3]劉利群,張敬婕.中國媒介與女性發展報告(2015-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4]南儲鑫.泛眾化時代婦女兒童網絡輿情的復雜演變[N].中國婦女報,2018(2)-02-26.
[5]張泰,高宏存.漢字里的紀律和規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6]陳悟.網絡群體性事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與傳播[D].重慶:重慶大學,2016.
[7]秦海珍.“她視角”下的社會輿情與公共空間建構[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9.
[8]林澤勝.突發事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及輿論引導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