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仕琴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本質是一種項目式的學習活動,應該充分利用社區資源,設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主題項目,設置問題解決和發展思維的活動情境,創造深層體驗,促成智性與德性的綜合生成環境,使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獲得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關鍵能力的成長。本文以探究蓮藕項目為例,積極主動探索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項目的策略,并開發出具有東涌水鄉特色的主題項目。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項目;策略;STEM(跨學科)
1 設計貼近學生和貼近實際的主題項目
使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獲得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關鍵能力的成長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追求,也是決定課程地位和課程價值的核心要素。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主題項目學習應始終圍繞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兩大目標來系統規劃、有序組織、有效實施,循序漸進、多角度切入。應始終立足于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活動情境,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究、勞動、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跨學科能力和實踐能力。蓮藕是水鄉人最喜歡食用的水生植物之一,因此,探究水鄉蓮藕的生長過程項目是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主題項目,學生可以通過系列主題活動的探究體驗來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 設置問題解決和發展思維的活動情境
一個好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項目,是以“主題項目”為內容,以“跨學科”交叉學習的一種新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問題解決學習包含如何發現基于學生實際和生活的主題項目、如何分析與探究主題項目、如何找到思路或方法、最終解決主題項目的問題和方法,再生成新的主題項目。這一過程實質上是以特定問題啟動認知和發展思維的過程,是在教師編寫文本→課內研學活動→課外實踐活動→課內展示活動過程中發展高階思維的過程。
3 探究水鄉蓮藕項目活動
1:觀察“蓮藕”的形態結構。設計了四個問題:一是根據所學知識依次觀察并記錄該植物的根、莖、葉,并用簡筆畫把它們畫下來;二是嘗試剖開該植物的葉柄和莖,觀察它們的通氣組織;三是將花、果實和種子進行解剖觀察,并記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顏色和數目,四是將觀察結果填寫在表格中。
2:觀察并制作荷葉的橫切臨時裝片。設計了八個步驟:一是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二是用滴管滴一滴清水在載玻片的中央;三是將葉片切成寬約0.5cm的小塊,放在載玻片上;四是右手捏緊并排的兩塊刀片,切割葉片;五是將切下的葉薄片放入清水中;六是用毛筆蘸取最薄的一片,放在載玻片的水滴中,蓋上蓋玻片,制成臨時裝片;七是調節顯微鏡,用低倍鏡觀察制作的臨時裝片,并用數碼顯微鏡拍照;八是將觀察到的圖像用鉛筆畫在白紙上,并標注出各部分的名稱。
這兩個活動的過程就是讓學生體驗和感悟由深層體驗而產生的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實踐的思想方法;讓問題解決的過程始終伴隨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4 創設跨學科性和深層體驗的探究過程
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和深度體驗的過程,讓學生完成一個跨學科性和深層體驗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項目學習的基本方法包含豐富的學習論、知識論和方法論理論,是支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持續發展、提高學習活動效率的技術支架,也是學習能力、保證活動朝著正確的技術路徑演進的施工圖。
3:蓮藕拓印畫。設計了三個環節:一是教師提供示范畫,講解拓印的方法技巧;二是學生創作,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印出不同圖案,大膽創新;三是學生交流并欣賞各自的作品,接著評選出優秀作品進行展示。
4:測定“蓮藕”的DNA條形碼。一是分小組采集蓮藕植物樣本;二是提取基因組DNA;三是利用PCR技術擴增DNA;四是通過凝膠電泳分析PCR產物;五是將DNA樣本發送至DNA測序;六是利用 DNA Subway網站進行DNA序列分析;七是各小組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交流;八是采集各地同種蓮藕植物樣本重復進行實驗,以找出廣州沙田地區蓮藕的DNA條形碼和外地不同環境中生長的“蓮藕”的DNA條形碼之間存在的細微差別,并撰寫研究報告。
綜合實踐活動是跨學科的實踐性課程,蓮藕拓印畫活動是讓學生發現蓮藕的形狀、顏色之美,嘗試巧妙利用蓮藕拓印圖案,運用點線結合原理來組合圖形,從生活中發揮創意、熱愛創意,體會創意帶來的樂趣與美感從而提升想象力。測定“蓮藕”的DNA條形碼是學生深度體驗的過程,這前沿技術不僅會進一步發展傳統的分類學研究,更會加速微生物資源的保藏、鑒定工作,推動微生物資源的更有效利用,是高科技研究發展的方向。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個知、情、意、行等方面協調參與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能力的過程,只有升華體驗,學習者才能實現由事到理、由感到悟,由現象到本質的深度認知,實現由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到價值體認和責任擔當的確認。
5 促成智性與德性的綜合生成
主題項目學習的目標達成既有預設性的,也有生成性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項目學習所生成的目標首先體現為加深了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5:盆摘種植蓮藕。學生通過了解掌握蓮藕的種植方法,準備藕苗、荷葉、綠肥、淤泥、肥料、鏟子、橡皮手套、圍裙,大缸等勞動工具和勞動材料,踐行種植蓮藕的全過程:(1)在缸中加入一些剪碎的荷葉鋪底,再加水和淤泥至缸的2/5處,然后加入少量雞糞和田泥至缸的1/2處。(2)在缸的中間位置把泥挖開,根據藕苗生長和大小挖出一個合適的坑。(3)取一個藕苗,將藕苗的尾巴向上,藕苗的芽一端傾斜向下。(4)埋泥種植:使用不太濕的泥土把幾乎整個藕苗覆蓋掉,但要將尾裸在泥土外面,也要保護好藕芽。(5)澆水潤濕:剛種完藕苗后不要著急澆水,讓太陽曬幾天等到藕苗的泥土慢慢裂開再加水潤濕。(6)加水淹泥,保證水分,但還是不能淹沒藕尾部分,要讓其露。(7)大概一個多月后,荷葉可破土而出長出新苗(8)后期養護:蓮藕種好后要注意控制、調節水位,適時適量追肥,注意病蟲害的防治,荷花盛開后可觀賞,熟了后可采收蓮蓬采挖蓮藕。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還原了知識產生和學習的背景,豐富了促進了學生對學科知識重要概念、基本方法及核心思想的深度掌握,同時感悟出勞動創造財富,勞動是最美麗和最快樂的。
6:調查河涌水質及其中的濕地植物。學生利用傳感器調查池塘水質并進行記錄pH值、水質、有機物對水體污染情況;通過調查河涌中濕地植物的分布情況,并繪制分布圖;用竹竿等工具釆集某河涌中各種濕地植物,(保證植物的完整,并去掉表面的污物和水分),帶回實驗室進行實驗觀察,觀察采集到的各種水生植物,總結不同類型水生植物的特征等。整個研究過程就是促進學習者啟用高階思維不斷學習的過程,自然而然地促進了學生的對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項目學習的目標是智性與德性的生成,主題項目的德性更注重項目研究目的、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的價值關懷和倫理關照,強調學生在事實研究的基礎上挖掘自己的智慧,展現自我的創造力、探究力和實踐力,養成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德行。
總之,基于綜合實踐活動實施STEM教育、勞動教育、水鄉文化項目,環境通過圍繞實踐活動主題項目學習的過程體驗,充分挖掘主題項目學習的價值,系統把握探究、制作、體驗、實驗的方法,發展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鐘啟泉 安桂清.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質、潛力與問題[D].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200062, 2003.
[2]鐘啟泉 安桂清.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質、潛力與問題[D].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03.
[3]宋時春 田慧生. 問題解決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重要方法[D]. 課程.教材.教法, 2015.
[4]張素文. 基于問題解決學習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分解 ——以五年級'舌尖上的派潭'活動為例[D].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派潭第一小學, 2017.
[5]余勝泉 胡翔. 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D]. 開放教育研究, 2015.
[6]藕的種植方法_360新知(互聯網)
責編/魏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