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妍
北京四合院的大規模建設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對北京的城市建設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而元大都的建設包含有大規模的民居,四合院就是一種基本的民居形式。明代沿襲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但明代對各階層人士的居住建筑從制度、規模、色彩各方面均做了嚴格規定。清代北京的居住建筑繼承和發展了四合院的形式。特別是把宮室式第宅發展到了極致,這種四合院在規制、格局方面承襲了古代宮室建筑的特點,屬于大中型四合院的形式,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氣派而豪華。目前北京遺存的主要是清代四合院。
四合院之所以能在北京發展完善,并形成一種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與北京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的。北京地處華北地區,因此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是解決冬季的防寒、保溫問題。華北地區風大,冬天寒風從西北來,夏天風從東南來,四合院坐北朝南,門開在南面,冬天可避開凜冽的寒風,夏天則可迎風納涼。同時,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較寬敞,冬天有利于接納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于通風。
標準的北京四合院,應該是南北略長、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東西向的胡同之間,大門開向宅南的胡同。儒家文化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影響,也體現在四合院內部布局上:內宅中位置最好的正房,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私密性也是構筑四合院時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北京地區在歷史上一直是各統治集團必爭之地,在政權更迭和社會動蕩中,北京人選擇了四合院這樣一個與世無爭的安樂窩。四合院中除大門與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對外開窗戶,只有南房為了采光,在離地很高的地方開小窗。因此,只要關上大門,四合院內便形成一個封閉式的小環境。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給了內斂的中國人以很強的安全感。
四合院的建筑理念與文化內涵,構成了四合院的精神。四合院的建筑理念來源于我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建筑風水學說。
宗法制度是我國古代以家族為中心,按照血統遠近區別親疏的法則,體現在居住形式上,就是聚族而居,進而形成庭院形式的四合院。它鮮明地體現著古代社會的長幼有序、上下有分、內外有別的規則。不僅如此,四合院還具有維系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強化親情,并體現宗族成員不同地位的重要功能。
傳統的四合院在建造和設計時,主要依據風水之說。例如標準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成南北長、東西短的矩形院落,而大門則開在宅院的東南角。這些就是八卦方位中常說的“坎宅巽門”。“坎”是正北方向,占水位,在此方位上建宅可避免火災。“巽”是東南方向,占風位,于此處開門是為了出入順利、平安。
(摘自《文史知識》2008年第8期,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