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虹 莊小將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從而激發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率。技術創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也實現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是推動技術創新的微觀個體,因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依靠企業技術創新來進行推動的。我們應該讓企業通過提高技術創新實現增加利潤,搶占市場,縮減企業成本。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就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研發投資以獲取競爭優勢,創新不僅能夠建立一種競爭屏障,也是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通過捕捉市場需求,研發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同時還受到創新管理和營銷能力等影響的因素的影響。資本結構是企業資產的成份特征,企業合理的資本結構可以保證企業管理者理性的決策,對技術創新投入方面能夠實現有效的經營監督與控制,因此企業的創新能力還受到企業內部資本結構的影響。但不合理的資本結構不僅會降低企業對資金使用效率,更會嚴重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還會嚴重降低企業績效。因此通過對資本結構對技術創新影響的研究,為企業資本結構優化調整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建議,能夠保證企業可以通過合理的創新投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效率。
現階段,國內外學者通過不同的視角對資本結構進行了研究,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成的體系,對其內涵理解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對資本結構的研究,Ravid(1988)和Diyglas、Jeffrey(2000)研究了結構性知識、Edvinsson和sullivan(1996)分析了企業人力資本、Modigliani和Miller(1958)研究了無企業稅MM模型及有企業稅MM模型,Bradley、Jarrell、Kim(1984)研究了靜態權衡理論(Static Trade-off Theory),隨著負債比率的上升,企業價值會不斷增加,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研究是代理成本理論(Principal Agent Theory),主要是企業規模、資產擔保價值與資本結構存在相關關系。Myers和Mujluf(1984)在Ross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序融資理論,T.K. Galbxaith(1952),Soete(1979)對資本結構的研究發現行業因素和公司特征因素與公司資本結構存在正相關的關系。Rajan和Zingales(1995)、Loom is(1999)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資本結構理論的內涵。
針對上述的研究,Lev和Radhakr ishnan(2013)認為資本結構能使企業持續地獲得更多的收益。資本結構是企業生產要素的組合結構,資本結構包括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比例之外,還包括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在企業融資中的相對比例、企業負債的各部分比例關系及資本各構成之間的相互關系。合理的資本結構可以通過降低企業成本,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資本結構具有組織專用性、收益遞增性、對人力資本具有激活和催化的作用等特征。
資本結構能夠通過戰略、結構與文化共同協調實現企業的技術創新,但是,國內外對于資本結構與創新能力互動關系的研究并不多。與之相關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研究資本結構影響R&D投入。如David et al.(2012)以及Assaf Eisdorfer et al.(2013)的研究表明,企業內部融資與R&D經費支出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Dos Santos et al.(2011)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發現創新投入高的企業股權融資比例較高,特別是風險資本的比例較高。于曉紅、盧相君(2012)的研究結果表明,公司創新投入越高,其負債比例就越低。
從我國企業外源融資比重高,內源融資比重低的特點出發,一般企業都會考慮股權融資,很少有企業傾向于負債融資方式。一般來說,技術創新是高風險、收益具有滯后性,特別是對資金長期的需求,而如果企業的債務水平比較高的情況下,這類企業將面臨很高的財務風險,負債水平占比高說明企業發生財務風險的可能性更大,企業的管理者會采用穩妥的發展戰略根據實際而規避風險放棄技術創新,不會通過負債來支持技術創新投資,從而引發技術創新績效水平的下滑。
對于短期債務增加企業的還款壓力,企業更多的是轉向穩定增值的現有項目從而去減少管理層的經營壓力。但是長期債務一般有很長的還款期,只要企業能夠保證盈利能力的前提下,更多的企業管理層都會增加長期債務進行技術創新,從而增加創新的成果,實現企業創新效益的提高。其次,從債務契約理論考慮,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技術創新的活動,其收益的滯后性,而發生的費用又會沖減掉當期利潤,從而又增加了企業的負債率,從而使得企業很難為了技術創新的活動從債權人籌集到資金。因此充分地考慮債務契約同樣會抑制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眾多的學者,如陸正飛和辛宇(2008),馮根福等(2015),Jalilvand和Harris(2014),Banderjee、Heshmati和Waihlhorg(2015)在他們的研究中都支持這種觀點。
我國的企業主要劃分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兩大類。這兩種類型的企業根據產權性質的劃分都有很大的區別。國有企業,企業可以通過政府獲得相對其它企業來說更多的政策支持,而這種支持更適合企業的技術創新。這類企業獲取負債融資時約束比較小,主要因為我國大多數銀行都是國家來控股,這樣國有企業和銀行之間具有共同性,大多數銀行會貸款給企業。但是對于其它性質的企業,在同樣的資產負債率水平下申請銀行借款,他們很難獲得與國有企業一樣的貸款機會。如果一個企業很難獲得外源融資,他們就很難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技術創新。非國有控股企業的負債融資困境,使得企業總體負債水平很難與技術創新適應的。Holger和Eric(2007)、Muller和Zimmermann(2009)在對中國不同性質的企業的研究發現,企業負債融資差異顯著影響其研發投資,較低的資本結構對企業的技術創新影響最大。周黎安和羅凱(2005)、李春濤和宋敏(2010)認為國有企業研發投入更多,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比較高。
一般企業的負債是多方面的,我們一般把這種負債根據期限的長短分成兩部分,流動性負債和非流動性負債。目前我國由于嚴格控制發行公司債券的管制,企業債券在企業資本結構中比重很小,大多數負債來源于銀行借款、商業信用。銀行是專業的信貸機構,主要考慮的是貸出資金的安全性,很少考慮企業的貸款需求。他們更多的考慮企業當前的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因此銀行的負債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相關性不大。Scherr,Hulburt(2009)也認為企業出于規避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高風險,會減少企業的負債融資,同時也說明了資本結構中的高負債率與技術創新負相關。
商業信用的債權人一般是企業的商業合作伙伴,在資金使用和監督上對企業的要求不是很高,這種負債主要依靠企業的企業聲譽和職業操守,因此企業通過這種負債可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
在委托代理關系中,股東一般是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化,而對企業的管理者而言,他們更多的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對于長期利益是股東的要求,他們更多的會關注企業的技術創新,通過創新獲得更多的長期效率,而對于管理者而言,他們對個人收益的關注,而忽略了技術創新的投入。從中可以發現合理的股權設置,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非常的重要,股權的集中度可以讓股東對管理層進行更多的監督和控制,同時也可以讓管理層持股,讓他們也來關心長期的技術創新的項目。楊德偉(2011)通過研究發現民營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差,特別是資金實力弱,他們對創新的投入明顯是不足的,而對于控股企業來說,他們有更多的資金來進行技術創新。
企業總體負債水平對技術創新投入強度,由于高負債會存在高的風險,從而會抑制技術創新活動,他們之間會存在負相關的關系。不同的產權性質特征使得資本結構對技術創新影響程度是不同的。不同負債融資來源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一般商業信用借款對技術創新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一般股權集中度高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