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來
一些地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存在制度執行不到位、缺乏民主監督、審計檢查結果反饋不及時、村務公開不全面、不透明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1)一些地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村帳鎮代管制度執行不到位,在賬簿管理方面未設立明細賬,賬目記錄隨意,未及時將部分劃撥或投資資產納入賬目。
(2)票據管理與使用制度不完善,導致票據管理不規范,給虛列支出、虛開發票等行為創造了有利條件。
(3)集體性資產檔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沒有嚴格按照固定資產的入賬、折舊等相關會計準則執行,加上部分村鎮資產管理責任人不明確,財務制度不統一,導致一些村級資產臺賬賬實不符、債務不清晰,村集體的資產底數不清。
(4)集體資產股份化制度未有效落實,雖然實行了股份制改革,但許多村民并未收到相應的分紅或股利[1]。
(5)“三資管理辦法”等相關的財務會計制度執行不到位,導致資產賬目不清晰、收支不明確,缺乏全面、有效的利潤數據分析。
(6)利潤分配制度執行較為困難,村民對集體經濟經營的積極性不高,導致資產經營以及資金循環利用受阻。
(7)資產管理不規范,未嚴格按照規定處理、出讓、租賃或發包集體性資產,過程中存在徇私舞弊現象。
(8)資產運作的模式較為單一,雖然有地區成立了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但實際上并未良好運行,而且大多數報賬員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運作模式的了解不夠深入。
(9)一些村或社區集體性資產的產權界限不清晰,產權和經營權區分不夠明確,部分資產還存在歷史遺留產權歸屬問題,對維持集體資產的穩定性較為不利。缺乏有效的監管控制,資產出現損壞、侵占現象頻發,導致集體資產大量流失。
(10)資產增值困難:目前大多數集體資產處于閑置或半閑置狀態,許多資產的轉讓及發包手續不到位,導致村民猜疑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村集體資產增值。一些資產較為分散、規模較小,加上資產賬目不清晰,導致資產的統籌管理難度較大,不能有效地實現保值增值。
(11)財務會計人員執業能力水平參差不齊,一些村級會計人員無證上崗現象較為普遍,在處理農村集體資產問題方面經驗欠缺,不具備專業的農村集體資產業務處理能力。但是村鎮兩級專職的資產管理人員較少,人員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青黃不接,加上一些村民對集體資產的相關政策法規缺乏了解和配合,導致相關工作的開展難度極大。
(12)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違紀懲戒力度不足,對于資產管理中存在的違紀違規行為缺乏嚴格的懲處措施,難以對貪污腐敗行為形成有力的威懾作用[2]。
各個農業經濟主管單位領導應加強對集體資產管理的認知,進一步加強村帳鎮代管制度的落實,細化管理權責分工,認真審核賬簿以及收據憑證等,管好收支臺賬。可探索構建委派村會計的模式,委派會計直接由上級鄉鎮代管部門進行招聘,改變現有的村會計怠于監管的局面。
由于農村集體資產界定范圍較為寬泛、種類較多,包括經營性、非經營性以及相關的資金資產[3]。在資產清查時,對于能夠進行量化的要嚴格按照資產實際價值入賬,無法進行量化的要按照規范的技術測試手段估價。對于賬實不符、臺賬不清等問題基于相關政策妥善處理。在處理過程中要明確資產權屬,盤盈盤虧,依法進行資產的清收并追究相關人員的虧損責任。進一步深化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盤活存量資產,建立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并聘請專業人員運營管理的方式,改進資產經營模式,積極探索建立政務與財務分離、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委會分離的治理結構。
可借鑒一些先進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模式,如“蘇南模式”、廣東“天河模式”等[4],鼓勵有條件的街道以及社區大力發展地區鄉鎮企業,整合閑散資產資源以及勞動力,通過政策性的措施引導,帶動農村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同時積極推進股份合作制度改革,進行經營性資產的折股量化,并建立專門的組織治理結構,成立股東代表大會等,在年底根據所持股份進行分紅。
要落實股份化改革制度,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在村民集體入股前就確定好收益分配方式及分配比例,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
要設立專門的經營賬目,嚴格執行財務會計制度。聘請一批具有專業技能的財務會計人員管理集體資產,制定集體資產使用計劃,提高資產使用效率,促進資產保值增值。同時建立專門的集體資金賬戶,嚴格控制和監管集體性的資金收支行為,有效防范腐敗貪污風險。
要建立資產評估制度,在產權流動時實行集體性的民主決策,并聘請專門的資產評估部門對資產價值進行評估,明確集體資產的規模以及價值。只有當村民不存在異議的情況下才允許進行資產的租賃、轉讓以及承包,有效規避集體性資產的貶值或流失。
要完善利潤分配制度可嘗試選擇信托方式,通過組建股份合作社集中農民的經營性資產,將資產交由專門的信托公司進行打理,并按照合同預訂的收益分成比例返還給村民,實現村民收益的最大化。同時,通過改進利潤分配模式,按照“資產變股權”的改革方向,建立以“股利分紅為主,其他分配方式為輔”的多元化的利潤分配格局,進一步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的產權制度改革。
村鎮級農村經濟管理相關單位要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在農村資產管理工作中配齊委托代管、財務會計、業務審計等方面的人才,一方面通過吸引高校畢業生下基層,優化基層人才隊伍結構,提升綜合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對現有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定期開展相關的技能培訓活動,并由上級指派專業的會計人員進行督查。鼓勵村鎮工作人員建言獻策,發現集體資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自身工作經驗給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同時要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監管模式,形成全方位的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模式。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建立審計監管聯動機制,加強同地方紀檢監察等部門的協作審計,打通聯合調查侵占或損害農村集體資產的調查取證渠道,積極開展對各村干部等相關人員的經濟責任審計,開展農村集體資產專項責任審計,也可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探索第三方審計監管,充實審計隊伍,完善審計工作。第二,建立村民民主監管機制,借助現代化信息平臺廣泛征求民主意見,給予村民充分參與資產監管的權利,豐富村級治理方式。可實行村務公開制度,將村民普遍關注的熱點及難點問題進行公開,公開方式可結合自身特點選擇,包括口頭通知、墻報通知以及定點公開等。公開內容包括集體資產的使用及盈利情況、相關負責人員等。如對集體資產的承包和出租情況的公示等。村務公開制度不僅有利于制度化和民主化的集體資產管理的實行,還能加大對集體資產的外部監管力度,幫助村民更好地了解資產使用動態,激發村民參與集體資產管理的積極性,確保資產得到有效應用。
綜上所述,農村集體資產作為農村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核心要素必須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通過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進一步穩定農村發展大環境,提高資產使用效率,為農民創造更大收益,助力農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