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偉 何紫東 周家盛
摘 要:佛山獅頭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本文以佛山彩扎獅頭為研究對象,對佛山彩扎獅頭的設計與制作工藝進行分析,使這項傳統技藝廣為流傳,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發展。
關鍵詞:佛山;彩扎獅頭;獅胚
0 前言
舞獅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南派舞獅以廣東最為有名。影片《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使佛山舞獅名揚海內外,而廣東佛山不僅以舞獅著稱,其彩扎獅頭工藝,也是行業佼佼者。佛山彩扎獅頭起源于明代,在清代進入興盛時期,獅頭造型生動傳神,配色大膽鮮艷,整體精巧美觀,可舞獅用,也可收藏觀賞用。
1 佛山彩扎獅頭的設計
佛山彩扎獅頭源于明代,興起于清代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整體造型生動形象,配色大膽鮮艷,兼備美觀性與藝術性。佛山彩扎獅頭以雙腮、明牙、圓唇及震舌為主,造型精細,制作工藝巧妙。隨著佛山彩扎獅頭工藝的流傳,手工藝者不斷創新獅頭的形狀。例如,手工藝者在佛山彩扎獅頭中添加一只獅角,可根據不同獅頭造型,將獅角制作為拳(頭)角、(竹)筍角、(麻)鷹角等形式,使佛山彩扎獅頭的造型更為醒目。因此,佛山獅頭又被稱作“佛山醒獅”。鑒于獅頭的本質為民間獅子舞的道具,其整體造型更為注重裝飾,手工藝者需在獅頭的額、角、鼻與眼蓋等部位,添加絨毛;選擇馬尾鬃毛作為獅頭的睫毛、眉毛、胡須,使獅頭造型更為靈動;在獅額的正中間部位,安裝一塊明鏡,配以獅頭各處的小金屬片或絨球,佛山彩扎獅頭形象更為飽滿。
經過多年發展,佛山彩扎獅頭形式更為多元,在設計時也融入了更多元素。黎家幾代為佛山彩扎獅頭的傳承人,手工藝者們不斷創新,使佛山獅頭名揚海內外。1959年,佛山彩扎獅頭的第四代傳承人黎華在了解到佛山祖廟屋頂部位的鰲魚裝飾后,明確鰲魚的美好寓意,將其設計為佛山彩扎獅頭的“鰲魚角”,寓意勇爭第一,創作的“鰲魚角”七彩獅頭被評為廣東省工藝美術展覽金質獎章。第五代傳承人黎偉將“創新和傳承”作為手工藝者創作的理念,在設計彩扎獅頭時,設計了多種獅頭形象,如龍角獅頭、二龍戲珠與紅鷹展翅。其創作的“四魚到頂”特級獅頭,被評選為工藝美術大展金獎;在2017年,黎偉以雞為基礎,設計獅頭的紋樣,寓意吉祥和諧。佛山彩扎獅頭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黎偉的妹妹),創作的鐳射輕莊金獅,重量僅為四斤,約為傳統獅頭的一半,非常適合南派舞獅中的高樁表演與舞獅比賽,推動了南派舞獅的創新與發展。[1]
可見,佛山彩扎獅頭與南派舞獅存在密切聯系。佛山彩扎獅頭的手工藝者需注重設計創新,選擇傳統文化或現代文化中寓意吉祥、喜慶或積極向上的內容,整合其符號元素,添加到佛山彩扎獅頭的造型或紋樣中,使佛山彩扎獅頭不斷創新,推動其可持續發展。
2 佛山彩扎獅頭的工藝
2.1 彩扎工藝分析
彩扎工藝具有顯著的民俗性特征,是我國民間流傳的手工藝術。目前仍舊流傳的彩扎工藝包括鳳凰紙扎、佛山獅頭、秸稈扎刻與彩布擰臺等,彩扎作品常用于祭祀、節日慶祝等場景。不同彩扎工藝使用的材料不同,但大都以竹子為主,利用竹條制作工藝品的基本框架,明確基本造型,再糊上紙面或布面,形成立體結構,然后進行上色。彩扎工藝的色彩紋樣較為多元,以飛禽走獸和傳統故事為主題,制作不同形象的彩扎工藝品。
2.2 佛山彩扎獅頭工藝要點
佛山彩扎獅頭遵循了傳統彩扎工藝的流程,主要涵蓋扎、樸、寫、裝4個工序,每道工序含多個步驟,約1400個。其中,“扎”是指應用竹篾和砂紙扎出獅頭的基本形狀,作為獅胚;“樸”是指在獅胚外側鋪設砂紙與紗綢,使獅胚呈現出基本輪廓,通常在獅胚的表面鋪設三層砂紙,再鋪設一層紗綢,最后再鋪設三層砂紙。獅胚、砂紙與紗綢間用糨糊連接,為避免獅頭被蟲蛀,需在糨糊中添加明礬。“寫”是指用油彩繪制獅頭的特征與主色條,通過花紋繪制,表現出獅頭的不同性格與特征。“裝”是指組裝,通過連接裝置將獅子的耳朵、下巴和睫毛等組件安裝,確保獅頭的靈活性,呈現出生動的獅子形象。[2]在上述4道工序中,每個工序的每個步驟,均需手工藝者具有豐富的彩扎經驗和耐心細心的工匠精神,尤其是“扎”和“寫”這兩道工序。就此,本文主要對“扎”和“寫”的工藝要點展開分析,為佛山彩扎獅頭工藝的規范、標準傳播提供幫助。
(1)扎的工藝要點。扎工序是佛山彩扎獅頭的第一步,也是獅頭制作的基礎,該工序的質量關系到后續3道工序的效果。如果第一步穩扎穩打,奠定良好的基礎,可為后續工序提供便利。扎工序的關鍵在于獅頭的選材和造型設計,受手工藝者的眼力、彩扎經驗與熟練性影響較大,在具體獅胚扎制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選材。佛山彩扎獅頭的原材料為廣西毛竹。這類竹子的重量輕,可減輕獅頭的重量,避免獅頭出現沉重生硬等問題,提升獅頭的靈動性與可塑性。
第二,明確規格。獅頭的骨架沒有固定的尺寸參照,且一旦獅頭扎成,其基本結構已經定型,不能通過后續工序解決基礎的問題。就此,在扎獅胚工序中,手工藝者需準確度量,合理設計獅頭的規格,確保獅頭的底框和獅嘴匹配,并準備相應尺寸的竹條,保障獅頭造型的完整性與美觀性。
第三,扎制要點。在竹條扎制前,手工藝者需用火適當加熱竹條,烤制出合適的彎度,為獅頭輪廓的扎制提供便利。火烤的時間和溫度由手工藝者根據自身經驗決定,在保障竹條不被折斷的基礎上,使其表現出所需的造型。一個佛山彩扎獅頭的交叉扎點有1300多個,保障獅頭的穩固性,而這精細的扎獅頭操作考驗手工藝者的耐心和細心,需按照規范順序和尺寸扎制獅胚,保障獅頭的牢固性,避免獅頭在使用中變形。
(2)寫的工藝要點。寫又被稱作“寫色”,是指為獅頭上色,勾勒出獅頭的結構和線條。手工藝者需要對色彩有較高的敏感度,采用合理的配色和特征線條搭配,呈現出生動、形象的獅頭。佛山彩扎獅頭的裝飾線條和配色以吉祥喜慶為核心,展示吉祥如意的文化內涵,配以多種紋樣,豐富獅頭的樣式與寓意。在獅頭顏色方面,佛山彩扎獅頭與京劇臉譜紋飾整合,以鮮亮明快的純色為主,如明黃色、白色、紅色和黑色。以此表現獅頭神采與性格,使獅頭更加活靈活現,如佛山彩扎獅頭中的黑白獅意指張飛、紅黑獅意指關羽。在獅頭紋樣中,佛山彩扎獅頭以唐草紋、火焰紋、如意紋及圓點紋為主,唐草紋以蔓生植物為基礎,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寓意。[3]
基于上述彩扎工藝分析可知,佛山彩扎獅頭之所以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精細的制作工藝分不開。佛山彩扎獅頭的手工藝者需秉持傳統的工匠精神,按照規范的流程,憑借豐富的經驗與精湛的技藝,呈現出精巧的佛山彩扎獅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永久地流傳。但正是由于佛山彩扎獅頭精細的工藝,使其對手工藝者的要求較高,需花費大量時間方可學成。就此,佛山市政府部門需注重佛山彩扎獅頭的傳承與弘揚,引導佛山彩扎獅頭進入學校,激發學生對佛山彩扎獅頭的興趣,為佛山彩扎獅頭培養更多的傳承人。同時,佛山彩扎獅頭手工藝者可利用互聯網優勢,開設微博、微信或淘寶店鋪,加強佛山彩扎獅頭的宣傳,吸引更多的學習者與收藏者,推動佛山彩扎獅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2017年,黎婉珍帶領其工作室舉辦“手手相傳扎獅頭互動體驗活動”,通過網絡宣傳吸引眾多參與者,拓展佛山彩扎獅頭的傳播范圍。
3 結語
佛山彩扎獅頭為純手工制作,手工藝者可根據用戶的需求,設計不同樣式與重量的獅頭。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佛山彩扎獅頭的工序流程復雜,注意要點較多,尤其是扎與寫兩項工序,手工藝者需秉持“工匠精神”,注重每一道細節,耐心和細心制作每一個獅頭,方可推動佛山彩扎獅頭的長久傳承,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 王子雯.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派彩扎獅頭工藝”[J].美與時代(上),2018(11):41-43.
[2] 吳悅芳.城市化背景下嶺南傳統民間工藝的發展與社區影響——以佛山獅頭彩扎為例[J].文化學刊,2016(10):131-135.
[3] 楠楠,黎偉:彩扎獅頭技藝需要一種“工匠精神”[J].老同志之友(下),201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