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伊斯的藝術影響了他之后的大批當代藝術家,他是行為藝術家,是雕塑家,是德國激浪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裝置藝術家、藝術教育家。博伊斯的藝術觀點和藝術作品也總能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就筆者而言,對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持不褒不貶的態度,因為存在即合理,即使有部分的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給我們展現了他們荒唐的一面,但仍然有很多優秀的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可以直擊人的靈魂,給人以啟示。對于博伊斯的藝術作品,筆者認為其是有出處、有意義、有理可尋的。
關鍵詞:博伊斯;藝術作品;藝術理念
博伊斯先生的人生經歷相當的與眾不同,就如同一些知名的藝術家一樣跌宕起伏。藝術家的個人經歷都與其藝術創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于博伊斯來說,他的個人經歷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本文對其經歷不再贅述,著重分析其耐人尋味的藝術作品。1944年3月16日,博伊斯的飛機被擊中后墜落,據他所說,是一群游蕩在德國與俄羅斯之間的游牧民族韃靼人救了他。博伊斯回憶說:“如果不是這些韃靼人,我不會活到今天……。恍惚間,帳篷毛毯、奶酪、脂肪和牛奶的混雜氣味,成為我對那一時刻的重要記憶。”根據他的描述,博伊斯墜機后,是一群韃靼人發現了他并救了他,韃靼人用油脂給他隔離傷口,用毛氈將他裹起來幫他保持體溫,用油脂和奶酪維持他的生命。這個時刻的味覺記憶就一直留存在他的腦海里,后來他的作品《油脂椅》便由此而來。
1 博伊斯藝術作品分析
博伊斯的早期作品有《油脂椅》《釘在十字架上》等,這些作品都與他的經歷有關,似乎是在重復他所經歷過的一切,在不斷的重復中,通過創作藝術作品來進行自我治療。例如,博伊斯的作品《油脂椅》,初次觀賞的人們肯定會充滿疑惑與不解。對于觀看者而言,不了解藝術作品背后的故事,觀看藝術作品時就像是在霧里看花。這件作品其實很難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因為這完全是由博伊斯自己的經歷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筆者認為博伊斯的作品從來都是自我剖析自我救贖,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引起觀看群眾的共鳴,博伊斯的《油脂椅》也并不想要引起觀看群眾的共鳴,這是對他自己的獨特經歷和難以自拔的記憶的自我治療,是生活經歷的重現。如果沒有那些油脂,就沒有后來的博伊斯,那些椅子上的油脂,對他來說是生命的意義,是希望。而廣大的藝術觀賞者怎么可能體會到他這種對于油脂的感覺呢,我們只能通過對他藝術作品的解讀,和他自己的描述,試著用同理心,來推測作品想要表達的藝術家的感情。博伊斯說救了他的韃靼人曾邀請他加入他們的族群“你不是德國人,你是韃靼人”,這種說法無從考證,筆者認為這里面暗含了博伊斯的某種希望,認為自己并非是德國人,想要否認自己是德國公民的身份。這種心理非常的復雜也很微妙,但可以確定的是,必然是對慘痛過去的否認。這里體現了博伊斯的矛盾心理,他一邊創造藝術作品來回憶重現自己的過去;另一邊又想要拋棄這一切,否認自己曾經難以忘懷的慘痛經歷,希望自己并不是德國公民中的一員。就像博伊斯同時代的作家君特格拉斯曾發表過的《鐵皮鼓》,這個作品是對德國那段黑色歷史的內部思考。這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將自己不愿提及的歷史隱藏了60年——他曾經在15歲的時候參加了黨衛軍。這和博伊斯的經歷有著相同之處,博伊斯在15歲的時候參加了希特勒青年團。對于這些藝術家而言,這是一段想要忘卻的黑暗歷史,因為與自己的人性相悖,但在經歷了漫長人生的思考和自我探究后,終會將這段歷史公開,筆者認為他們不僅僅是想要直面歷史,也是想要直面自己的人性,對靈魂的拷問。格拉斯用作家的身份而不是個體的身份,用清晰的文字直面過去,博伊斯在藝術作品中用藝術重現過去,都表現出了罕見的思維能力。
博伊斯的藝術作品大多都具有隱喻性。他作品中總是出現的毛氈、油脂、蜂蜜等材料,這類材料充滿能量與卡路里,在艱難的時刻它們是人們的希望。這里面也包含著大量的隱喻性,例如他的作品《奧斯維辛圣骨箱》,用一些腐壞的德式香腸,幾塊脂肪和老鼠,還有一幅素描組成,這幅素描畫上描繪著奧斯維辛集中營中的雕塑和集中營里的兒童,營造出了一種悲慘的氣氛。這個裝置藝術所表現出來的恐怖回憶是曾經博伊斯天天所見的個人經歷,是真實而又平淡的。但是這種悲慘的氣氛是可以被觀者直觀感受到的。那么這面包的材料——那幾塊脂肪,老鼠還有那些猶太兒童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雕塑之間有著什么關系呢?那只老鼠像是在模仿馬槽中的基督,這是作品中信仰的隱藏,它象征著人們死去的靈魂。博伊斯曾說過,馬等動物是靈魂的化身,認為這些動物可以自由地從一個層面穿行到另外一個層面,這是和宗教有關的靈魂存在的某種形式,像是靈魂的寄托。油脂的存在似乎是提出了造成死亡的原因,但是造成死亡的原因真的是饑餓嗎,背后的素描畫作給出了答案,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博伊斯通過自己的經歷,向人們呼吁,也希望自己可以從中解脫。他呼喚和平,呼喚被金錢蒙蔽良心的人們。他通過自己的經歷,向人們傳達著曾經自己經歷過的訊息。在他看來,只有人與人之間存在愛,才能迎來真正的和平。
2 博伊斯的藝術思想和藝術理念
博伊斯提出了“人人都是藝術家”這一著名的藝術思想和理念。他的這一理念很好地解釋了杜尚的《泉》。但是,筆者認為他的這一理念被曲解了,很多人理解為人人都是藝術家,筆者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為什么這么說呢,筆者是從他對學生的教育理念來理解的。博伊斯不僅是藝術家,還是個教育家。他的這種教育思想和傳統的學校教育思想很不一樣。例如他提出的免費藝術教育,還有主張拓展藝術體系的邊界。他的教育實踐和哲學觀點是與傳統思想相悖的。比如他認為學生不需要通過考試就可以入學,所以他故意不讓學生通過考試進入自己的班級學習,他認為想要學習知識的人和想要教授知識的人最終會走到一起。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在給想要學習藝術的人擴寬學習的途徑,給想要學習藝術的人更多的機會。人人都是可以通過藝術學習成為藝術家,這是一種希望也是一種對于藝術的寄托。他的這一口號也為少數藝術家打開一扇方便之門。
3 結語
本文通過兩個部分淺談了博伊斯的藝術作品和藝術理念。博伊斯的藝術作品中重點針對了很多問題,例如人們的暴行、社會的通病,還有群體的無意識狂熱、錯誤的意識形態和納粹的暴行。他的藝術直面那一時期的黑暗歷史,這一歷史是很多人想要逃避的。但是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德國有很多像博伊斯這樣的藝術家,人們才會去反省自己精神上的偏見,承認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歷史反省”這類的革命精神,也正是此革命精神,為博伊斯的藝術提供了創作的動力。這些藝術作品不僅僅令自己反省,也可警醒世人。
參考文獻:
[1] 藝術與設計出版社.新藝術哲學[M].四川美術出版社,2010.
[2] 陳奇相,等.博伊于斯[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3] 邁克爾弗雷德(美).藝術與物性[M].張曉劍,沈語冰,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4] 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宋冬[M].四川美術出版社,2012.
[5] 喬納森費恩伯格(美).一九四零年以來的藝術[M].王春辰,丁亞雷,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 劉曉陶,黃丹麾.論杜桑與博伊斯對西方當代雕塑的貢獻[J].海外藝壇,2007.
[7] 華沐譯.博伊于斯同訪問者的談話[J].世界美術,1996.
[8] 郭永強.淺論西方當代美術中的語言形式[J].時代文學,2012.
[9]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10] 馬丁·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M].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吳佳寧(1991—),女,碩士,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