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龍云在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小井胡同》展現了以小井居民為代表的北京城普通百姓30多年的社會生活變遷,勾畫出一幅幅不同時代背景中的平民風俗畫。本文簡要分析《小井胡同》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深刻的現實主義特色,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對《小井胡同》在創作上的規訓。
關鍵詞:《小井胡同》;現實主義;意識形態;李龍云
20世紀80年代,中國涌現出一批具有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同時又充滿理性批判的反思作品,這一時期的文藝工作者將大時代環境中個人命運的起伏以及自己的所見、所聞訴諸文藝作品,展現了一輩人對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無論是文學、電影還是戲劇,都在經歷了漫長的蟄伏期之后,以破土重生的姿態出現在讀者或觀眾的面前,將中國的文藝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高峰,《小井胡同》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中國戲劇界的一記響徹天地的“驚雷”。
《小井胡同》是李龍云在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戲劇家陳白塵先生學習期間創作的戲劇作品,于1980年完成初稿,這也是李龍云的碩士畢業作品,曾先后發表在《劇本》《鐘山》等文學期刊上,1983年夏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搬上舞臺,只在內部公演3場,便遭禁演。后來經過多方努力,才于1985年2月復演,取得了巨大成功,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同時也引發了戲劇界對《小井胡同》諸多方面的激烈爭論。
這是一部“京味兒”十足的話劇作品,以作者出生和成長的北京南城小胡同為創作藍本,將5戶人家、幾十個人物交織在13條線索中,不以講述個人的成長故事為目的,而是利用群像刻畫的手法,展示了北京城里普通百姓自1949年初到1980年夏的30多年的社會生活變遷,讓觀眾看到了一幅幅不同時代背景中的老北京平民風俗畫。
1 深刻的現實主義特色
《小井胡同》一共分為5幕,分別截取了新中國成立30年來的5個具有典型代表的歷史時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1958年“大躍進”時期、1966年“文革”初期、1976年“文革”末期以及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的1980年,這5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也是中國當代史上幾個重要轉折點。《小井胡同》以北京南城小胡同的幾戶人家為代表,聚焦新中國成立后30年來的重要節點、發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現實問題,是作者帶領觀眾對中國當代史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回顧。
以《小井胡同》第一幕為例,具有典型身份特征的小井胡同居民依次登場,眾多人物交織在一起,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前夕的百姓的悲慘命運和黑暗生活,以小井胡同為代表的窮苦小民們控訴舊社會,向往光明的新生活,但同時又對未來的道路茫然無知。李龍云遵循現實主義創作的原則,真實地再現了20世紀40年代的老北京城里底層人民的貧困生活和精神狀態。他通過走訪身邊有血有肉的鄰里街坊,總結提煉他們職業的普遍性和性格的特殊性,運用在自己的創作之中,賦予作品中眾多人物全新的生命力,塑造出一批具有鮮活性格的市井小民形象,引起了無數觀眾的共鳴。
《小井胡同》截取的幾個時代切面無一不具有典型性,胡同里的眾人被裹挾在歷史的洪流中,命運幾經沉浮。在苦難中相互支撐的小井人,讓觀眾看到這30年里起起伏伏的眾人在小井胡同中經歷的人情冷暖。戲劇評論家王育生曾評價《小井胡同》和李龍云“敢講真話,努力按歷史的本來面貌去反映生活,既不頹喪消沉,也絕對地摒棄了虛假的樂觀,從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現實主義的深度和力量”。[1]作為幾個特殊歷史時期的親歷者,李龍云沒有著意加深苦難時人物命運的沉重,而是通過冷靜的觀察,如實客觀地描寫現實生活,通過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將30年里社會生活的本來樣貌細膩地還原出來,直擊觀眾的內心。
2 主流意識形態的規訓
《小井胡同》的故事時間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到1980年夏,跨越了30多年的中國當代史,李龍云講述故事的時間則是在1980年前后。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革,“反思文學”在文藝創作中占據了主流地位,文藝工作者們開始對過去的歷史進行深刻反思和重新書寫。李龍云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將自己對幾個重大節點時期的思考放置在劇本的創作中,成為當時知識分子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形成了有別于他人的作者意識形態。所謂作者意識形態,即創作者進入一般意識形態符號秩序的結果,是作者根據自己的生命體驗等多種因素,對作品進行加工和表現的一般意識形態。[2]
對應該如何反思和書寫包括“文革”在內的幾個重大的歷史時期,當時的社會各界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在秩序還未被重建的年代,任何話語都可能成為新的攻擊對象。李龍云的《小井胡同》以驚世駭俗的姿態橫空出世,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幾個敏感時期,將自己和身邊人的生活際遇作為創作素材,進行梳理、篩選,最后付諸自己的文藝作品里,成為20世紀80年代戲劇的一座高峰,也成為“反思戲劇”的先行者,同時也引發了文藝界的激烈爭論,形成了意見完全相左的兩大陣營。贊同的觀點認為李龍云塑造了一批在中國當代史上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時代的特征,并且對歷史的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而反對的聲音則認為《小井胡同》“把新中國的三十年描述為僅僅是一部‘犯錯誤的歷史”“在描寫我們的錯誤時是真實的,但卻停止在這個‘真實上了,因而它對歷史的面貌就不能不是一種表面的和膚淺的反映”。[3]雙方的論戰越來越激烈,李龍云作為創作者的作者意識形態話語也因此受到了挑戰。
任何時期都有占據支配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文革”后經過權力重組的主流政治意識形態掌握了反思話語的主導權,對反思的立場、范圍、結論甚至思維方式等都予以規約。[4]在文學、電影、戲劇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反思過去歷史的文藝作品,契合了當時主流話語對文藝的期待,得到了一定的肯定和支持。《小井胡同》也正是李龍云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但是藝術創作不能無限制地自由進行,文藝作品本身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工具,也受制于這種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文藝工作者的取材、主題表達和藝術創造,規范著他們的作者意識形態話語。因此要想得到主流話語的肯定和支持,必須契合一定的行為規范,也就是說需要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規訓。在這一時期,“政治正確”依然是檢驗文藝作品是否合格的一項重要標準,《小井胡同》的停演便是這種政治意識形態規訓的典型例證。
為了將《小井胡同》重新搬上舞臺,李龍云將原劇本一改再改,盡量在劇本中呈現更多的光明,因此作為結尾的第5幕,前后一共出現了不同側重的4個版本。對比最初發表的一版,最后公演的版本是作者李龍云妥協于多方話語后,做出的符合當時時代特征和大眾審美的結果,雖然在思想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卻過于刻意的安排導致其與前4幕有些斷裂,使整部劇的完整性略有欠缺。這也是李龍云的作者意識形態向主流意識形態暫時妥協的必然結果。
3 結語
李龍云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為中國當代話劇史貢獻了一部具有豐碑意義的作品。雖然《小井胡同》的演出命途多舛,但作品中彰顯的歷史意義和內在力量卻深深地震撼著每一個觀眾。它以厚重的寫實主義風格,真實還原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個重大時期中,以小井胡同居民為代表的普通百姓在歷史洪流中的生存際遇。
這部作品至今已近40年,雖然創作上經歷了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規訓,容納了多方話語,與作者最初的想法有一定的偏差,但絲毫不影響這部偉大的作品迸發出的獨特魅力,也印證了陳白塵先生在寫給李龍云的信中所說的“這劇本即使過了10年、20年,還是會迸發出光彩的……”。在李龍云為我們創造的戲劇作品中,我們跟隨劇中的這些人物,透過平凡的小井胡同,一起認識和了解過去,反思和銘記歷史。
參考文獻:
[1] 王育生.為《小井胡同》公演而作[J].戲劇報,1985(3).
[2] 郝大錚.電影意識形態散論[J].當代電影,1989(4):7-21.
[3] 杜高.生活真實與理想的光芒[J].戲劇報,1983(10).
[4] 李興陽,姚悅月.歷史反思與道德批判——重讀李龍云的《小井胡同》[J].名作欣賞,2011(24):4-7.
作者簡介:孫旭東(1991—),男,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戲劇敘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