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
在過去,中國的企業扮演著產業鏈下游的制造角色,“貼牌”是這些中國企業們早期成功的來源,但“貼牌”也在后來的很長時間成為了中國企業發展之痛。
但近年來,一個清晰可見的變化是,中國品牌正在崛起,正在重新定義著“中國制造”。一個足夠有吸引力的品牌,在當下不僅僅是產品的供給者,更是趨勢和風口的引領者。如今的中國企業開始逐漸意識到,品牌的價值絕不僅僅是表面所理解的企業公共形象,它意味著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何種位置,定義著企業在價值鏈上的作用和角色,更成為當代主流公司的生產要素和核心資產。
從2017年國務院宣布每年的5月10日為“中國品牌日”,中國品牌日從誕生至今已經走過三年。從模仿到創新、從制造到創造,這三年時間,無論是人們日常生活還是面向產業鏈端,無論是東方世界還是大洋彼岸,中國品牌正在逐漸超越傳統的“中國制造”刻板成見。“價廉質低”一度是中國制造的標簽。即便“Made in China”風靡全球,一些國內消費者仍然迷戀國外品牌,以至于曾有去國外搶購電飯煲、馬桶蓋等普通日用品的現象。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也是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資源。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僅要看它的經濟規模有多大,也要看它有多少世界級的品牌。以我們的近鄰韓國為例,資源并不豐厚的韓國,發展出現代、三星、LG等一批優勢品牌,不僅貢獻了韓國半數以上的GDP,而且成功實現經濟轉型。
當前,我國全社會品牌發展意識不斷增強,品牌建設氛圍日益濃厚。品牌發展的賽道越拓越寬。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表示,未來4年發明專利審查周期平均將壓減到16個月左右,2020年商標審查周期將壓縮到4個月以內,助力中國品牌全力奔跑。
品牌建設的法網越織越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指出,2018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處專利侵權假冒案件5.9萬件、商標違法案件2.5萬件,同時聯合38個單位建立知識產權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守護中國品牌茁壯成長。
作為品牌建設的動力源,“中國創造”正闊步前行。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截至去年底,中國發明專利擁有量同比增長18.1%,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5件,整體排名升至全球第十七位,成為唯一進入前20強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建設品牌大國,中國足音鏗鏘;邁向品牌強國,中國仍須更進一步。數據顯示,由于缺少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我國出口商品中的大部分仍然是貼牌產品和代工產品,自主品牌的出口比例僅為10%左右。毫不夸張地說,我們賺取的都是“血汗錢”,而非品牌的高溢價價值。雖然品牌建設的道阻且長,但萬險千難也阻擋不了中國品牌的前進步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三個轉變”,為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品牌指明了方向,對于中國品牌而言,具有非同凡響甚至劃時代的意義。